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學 殷定芳
“文包詩”是一種獨特的文體,這類課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把一首古詩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文中。“文包詩”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出發,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文包詩”解決了傳統古詩教學中繁瑣講解的弊端,開創了古詩學習的新方法,開啟了古詩學習的新模式。
傳統的古詩教學,教師通常會帶領學生先對詩的字詞進行理解,然后再引導學生連貫起來說說詩意,最后通過一些資料的補充來挖掘詩中的內涵。教師一味的講解,全然不顧學生學習的意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習古詩變得無趣。“文包詩”中的“文”為學生理解古詩起到了鋪路石的作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學習古詩變得不再枯燥無味,同時給學生閱讀古詩提供了大量鮮活的材料,學生學習古詩更加主動,對古詩內涵的體會也水到渠成。
《黃鶴樓送別》是一首文詩兼美的文包詩,描繪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過程,既描繪了美麗的江景,又再現了李白和孟浩然分別的場景,飽含著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并通過兩人的對話,表達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這種復雜的情感,僅靠學生讀詩和教師講解是不能完全體會到的。課文描繪了賞景、話別、送別三個場面,營造了一種依依不舍的離別氣氛,對詩作了有效的“補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理解了詩意,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同時增強了語言感受力。
我們學習“文包詩”,不只是為了學習一首詩,還同時學習了一篇課文。古詩雖是“文包詩”的重點,但它不是全部,教學不能重詩輕文。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重視課文的學習,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古詩的意思,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學完古詩,理解了詩意,品味了詩情,再次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會有更深的體會。
《游子吟》一詩中,詩人孟郊用深情的描寫,形象的比喻,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母親的恩情》這篇“文包詩”課文用樸實的語言介紹了孟郊創作這首詩的過程,情感真摯,適合學生閱讀。學完古詩,我們再來研讀課文。第一句詩描寫的深夜母親在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情景,課文中在描寫時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心理,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第二句詩是送別的場景,課文通過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呈現了母子依依惜別的場面;第三句詩是中心所在,以小草為喻,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課文中將這一畫面描寫得更為生動,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孟郊的內心。通過這樣的回味,拉近了學生與古詩的距離,讀懂了課文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正確透徹地理解了文章的內涵,提高了閱讀能力。
“文”是“詩”的擴展,“詩”是“文”的濃縮。把“詩”和“文”對照學習,并不是簡單地“找對應”,即到文中去找詩中字詞的意思,詩句的意思,而是通過“文”來了解“詩”的背景、內容、情感等,再通過“詩”來讀“文”,學習“文”的寫法,讀懂“文”為什么這樣寫。詩文對照,不僅學了詩,還學了文,相得益彰。
《詠華山》這首詩寫出了華山的高,我們要著重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和詩中所寫的華山的高。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課文描寫了小寇準與先生站在華山頂上看到“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等句子,與詩句對照起來讀。讀文,知道作者通過華山與太陽、白云和遠遠近近的山的比較,來襯托華山之高;再讀詩,學生對華山之高就有了更深體會,初步了解了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
“文包詩”這一獨創文體,可以讓學生借文解詩,學詩明文,在增強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學習古詩的難度。作為一項特殊的教學內容,它既不同于閱讀教學,也不同于傳統的古詩教學,讓學生更加輕松愉快地學習古詩。通過詩文對照,情景同現,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進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這既讓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也收獲了對現代文的學習方法。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高萬同在文中寫到:“它(文包詩)以平實淺近的短文故事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深厚興趣,學生讀了故事短文進而學習古詩,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容易登堂入室,漸入佳境。”雖然“文包詩”課文還存在著不同的聲音,如破壞了古詩的意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等,但它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熱愛,突破了古詩學習的難點,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正是我們學習“文包詩”的意義之所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這類課文非常喜歡,或許是因為他們能借助課文自己讀懂古詩的一種成就感吧,讓我們一起為學生搭好這座“從已知和未知的橋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