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廷 于 霜 石皋蓮 薛迎春 楊 揚 儲建華
成果以“典型企業—典型產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發中心”為主線構建生產與教學相融合的實施路徑,打造“能生產會教學”的教師團隊、“真項目活知識”的教學資源、“真實車間移動黑板”的教學場所、“真產品分模塊”的教學方法與設計、“職業素養、教育規范”的教風學風,形成教學要素通過生產項目有機融為一體的“五教合一”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學校與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建立匯川機電學院,擁有雙重身份的教師能生產、會教學、享雙薪;教學資源來自企業真實項目,教學內容是企業鮮活的知識;教學場所是真實的生產車間,黑板跟著老師移動;教學方法與設計依據企業真實產品分模塊實施;教風學風體現企業職業素養,遵循高等教育規范,教學要素通過生產項目融為一體。
其次,教師是教練員、陪練員、裁判員。教師教的是企業真實的生產過程,學生練的是企業真實產品,企業評的是走向市場的師生作品,教學過程是與生產過程合一的。
最后,校企共同制定教學內容,隨動企業技術改造與更新的及時評價體系,重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教與學的評價隨動生產。
提出“團隊重組、課程重構、空間重疊、方法重塑、過程重診”的培養模式新理念,“1-N-1”課程體系重構的新方法,“企業出題、科研解題、成果進課堂”反哺教學的新路徑,“教與學”和生產有機結合的質量評價新方式,形成了“五教合一”的系列理論成果。
學生在教學場所生產真實產品,并能拿薪酬。學生畢業后平均起薪增長1623元,達5523元;三年后月平均薪酬增加5162元,達9662元;30%的學生進入全球500強制造企業;專業對口率凈增13.17%;就業率保持在100%。專業教師擁有校企雙重身份,雙聘雙薪,100%承擔企業課題。學校培養國家重點科技支撐計劃首席科學家1名,新增教學名師等省級及以上人才14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成為國家示范專業點。
一是教學要素與生產不能形成系統,要素之間缺乏黏合劑,不能同頻共振。二是教學過程與生產聯系不緊密,培養的人才不能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三是教學評價與生產對接不及時,教學內容不能隨動企業轉型升級。
1.教學要素通過生產項目融為一體,解決教學與生產對接不系統問題。
一是共聘共用“懂生產、會教學”的教師團隊。遴選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典型企業共建企業學院,以汽車零部件柔性制造生產線(FMS)作為典型產品,分機械、電氣、傳感等功能模塊組建生產、研發、教學一體化團隊。二是開發“真項目、活知識”的教學資源。圍繞FMS典型案例,設計項目化的典型教案,開發《柔性制造生產線設計與裝調》等典型教材。三是共建“真實車間、移動黑板”的教學場所。共建匯川FMS實訓室(典型教室)和匯川柔性制造研發中心(典型研發中心),應用信息化技術,黑板跟著老師移動。四是實施“真產品、分模塊”的教學方法與設計。根據匯川產品標準開展FMS的安裝、集成、調試工作,形成教學設計方案,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分模塊開展實訓和實習。五是融入“職業素養、教育規范”的教風學風。師生企共同對接技術進步與匯川企業文化,將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融入專業教學。
2.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合一,解決教學與生產對接不緊密問題。
一是生產性實訓基地項目化教學。教師圍繞匯川技術的柔性制造生產線產品開展教學,一學段一項目,學生分功能模塊完成專業技能訓練,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柔性制造生產線產品的設計與加工。二是師生參與企業生產項目。教師承接匯川技術相關產品的生產項目,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直接參與企業真實產品加工并計件取酬,其學習效率和職業素養明顯提升。三是校企在學校共建研發中心。教師聯合匯川技術工程師,圍繞柔性制造生產線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研制新工藝、實施新流程,用于企業生產和學校教學。
3.教與學評價隨動生產,解決教學與生產對接不及時問題。
一是重構課程體系。適應柔性制造生產線的技術新需求,重構“1條生產線整體認識—N門課程圍繞生產線的功能模塊設計、安裝與調試—1條生產線整體集成與維護”課程體系,校企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重組課程教學內容,重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二是共建動態教與學評價體系。師生企共同制定教與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思考評價教學內容是否來源于企業真實項目、教學方法是否體現了真實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過程、教學效果是否滿足了項目實施的能力與素質要求,以實現教學與生產及時對接。
通過重組教學團隊,重構課程體系,重疊教學場所,重塑教學方法與設計,重診人才培養過程評價,實踐以“典型企業—典型產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發中心”為主線的產教融合路徑,形成“五教合一”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豐富了“產教融合”的理論。出版教學理論專著兩部,在《光明日報》等媒體發表署名文章10篇、論文18篇。
采取項目化教學實施和項目化生產兩方面舉措形成學生兼具員工身份的新路徑。以“項目制”為抓手,由校企雙導師帶領學生開展企業項目研發與生產。學生在課上學習真項目,在課下生產真產品。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真產品帶來真技能,真技能帶來實收入,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共聘共用享雙薪”人才聘用制度保證了教師的校企雙重身份,教師既是學校在編員工,又是企業工程師。依托在學校建立的企業研發中心和實訓室,教師圍繞典型產品開展生產實踐與項目教學,將實際工程問題演化成具體的教學內容,實現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案例及時進車間、進課堂。
重構課程體系,創新設計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教師團隊、教學資源、教學場所、教學方法、教風學風”等教學要素隨動產業升級;通過“企業出題、科研解題、成果進課堂”建立科研反哺教學路徑;構建動態的教與學評價體系,重診人才培養過程評價。“五教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成果在2010年江蘇省“契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課題基礎上開展研究,于2012年底形成“五教合一”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成果,自2013年起開始實施,并向省內外進行應用推廣。
項目在全院9個機電類專業全面推開,直接受益學生累計有8000人。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成為全國裝備制造類示范專業點;承擔全國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師資培訓項目;完成國家教學資源庫子項目兩個,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省重點教材15部;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一等獎3項、省畢業設計一等獎13項。
立項并牽頭建設智能機器人與成套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省經信委)、工業機器人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工業機器人眾創空間(科技部)、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培養中心(教育部)、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教融合平臺(省教育廳)等9個技術平臺;牽頭建立工業機器人(省教育廳)、智能成套裝備(省教育廳)兩個科技創新團隊。
學校牽頭建設江蘇省智能機器人與成套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參與單位包括匯川、綠的諧波等龍頭企業15家,高校和研究所6所,公共服務機構3家。匯川、昂拓等企業主動與學校聯合招聘教師,在校設立“匯川柔性生產線”“昂拓航空零部件”“博眾精工”等聯合研發中心,共建生產性實訓車間;近3年為企業解決技術問題或承擔設備改造與升級項目132項,獲取直接經費3283萬,間接經濟效益超億元,助推學院成為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
學院數控技術、物流管理專業采用“五教合一”人才培養模式。“‘五典五教’的數控技術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獲2017年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學成果一等獎,“現代物流應用人才‘五教合一’培養創新與實踐”獲2017年全國物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河北、安徽、山東、云南及省內多所院校來我校深度學習人才培養經驗。
本成果負責人應邀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上進行主題發言,案例被收錄在全國高職質量年度報告中,專業改革經驗向全國高職院校推廣。成果受到全國諸多兄弟院校的關注,僅2017年就接待國內50多所職業院校的骨干教師來我校參觀考察交流。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權威媒體專題報道“五教合一”教學改革與成效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