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哲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抱陽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的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教學中,老師采用一定的提問技巧和策略,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往往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提問呢?下面結合我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
課堂提問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老師的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目標要準確而集中.因為問題的明確程度關系著孩子們的數學思維方向.在教學一年級數學“物體分類”時,課件上出示了:墨水盒、粉筆盒、字典、籃球、皮球、魔方、筆筒、茶葉盒、紙巾盒.“孩子們,這些東西你們都認識嗎?”“認識”,孩子們答到.我又問道:誰能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呢?孩子們紛紛舉起了手.我讓他們試著分一分.孩子們都按照物品的功能進行了分類,還針對魔方是歸類于學習用具還是玩具,討論得熱熱鬧鬧,弄得我在臺上焦頭爛額,手足無措.經過思索,我又提問:剛才大家是根據他們的屬性進行分類的,能不能根據他們的形狀再分一分?孩子們的思緒總算被我拉扯了回來,之前的討論也沒個結果.假如,在開始的時候,我提的問題能直接指向“誰能將這些物體按形狀分一分?”的話,也不至于出現沒有完成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的情況.有效的提問,要弄清楚提問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提問的語言要精練,要注意關鍵字和詞的運用.不要問一些低級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否則就會出現我前面的情況,學生離題萬里,教師焦頭爛額,手足無措,沒有達到自己預期想要的教學效果.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我在教學三年級整數除法一課中,當學生們通過探究得出結論:“0除以任何數都得0”時,我引導學生看書,“為什么書上說的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呢?’”通過看書和我的提問,學生發現了自己總結的結論和書上的結論有出入,開始陷入思考.我趁機追問:0能做除數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0不能做除數.根據除法的兩個意義,①表示平均分,把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理論上至少都是一份,不存在分成0份的情況;②表示一個整體里面有幾個幾,當整體為0時,0÷0商是不確定的;當整體不為0時,除數為0沒有意義.有效的提問要準確把握發問時機,當學生回答正確卻不充分時,我補充了另外的信息“0能做除數嗎?”;引出更深層次的問題,難點知識也迎刃而解了.
問題的設置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要體現兩方面的原則: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才能拾級而上;二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不是少數孩子表演的舞臺,應該給每個孩子表現的機會,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記得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的時候,我讓每個孩子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組織學生進行拼圖.然后提問: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沒想到下面的孩子拿著拼好的圖形手足無措,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干什么,該從何下手.這時,我趕緊調整自己的思路,將問題進行了重新設計:①原來三角形的邊和拼好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聯系?②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孩子們茅塞頓開,終于在我的引導下找到了思維的方向:從三角形的邊和長方形的長寬入手,三角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三角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兩個完全一樣三角形面積又相等,所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又比如:在教學一年級教材“比大小”時,我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觀察并說說圖中畫的有什么?學生觀察了一下,很快就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圖上畫有猴子和一些水果.”還有的說:“圖上有2個香蕉,有3只猴子和3個桃,4個梨.”對于孩子們的回答,我都給予肯定.然后我再單獨出示3個猴子和3個桃,我問:“誰多誰少?”孩子們齊口說:“一樣多”.“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樣多.”這時,我又出示3個猴子和2個香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說:“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個猴子和4個梨,學生馬上說:“猴子少,梨多.”這時,我追問:“剛才你們說猴子多,現在又說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還是少呢?猴子、香蕉、梨這三種水果比較,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最多?誰最少?這句話怎樣說合適?請你們同桌討論一下.”這樣,我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討論時各自都發表意見,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后,各組代表匯報:“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學生發言很熱烈,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很高.上面是我結合自己的數學教學工作,對數學課堂提問進行了一些反思.課堂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老師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激蕩學生的心靈,彰顯教師的魅力.我們應該不斷學習,不段總結經驗教訓,取長補短,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更流暢,我們的教學水平才會達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