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辛莊中心小學 孫 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既要遵循教學規律,又要注重運用靈活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培養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良好的閱讀品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各年段孩子的年齡特點,營造適合不同年段孩子閱讀心理的情境,有策略的地去激發孩子的閱讀熱情,調動閱讀的積極性。
在教學《云房子》一文時,我根據低年段孩子的年齡特點,營造寓教于樂的氛圍,讓孩子在動手做一做中感受文章優美的語言。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小鳥們造的云房子,學生饒有興味地欣賞。此時,我拋出問題:“請同學們組成四人小組,利用手邊的白云材料,自己也來做一做云房子,做好以后在小組中交流,你造的是什么云房子,為什么要造這樣的云房子呢?”接著,活動開始,一段優美的音樂后,孩子們上臺展示。一位學生談到:“我造得是像雨傘一樣的房子,因為我想在下雨的時候,讓小鳥們躲雨,這樣小鳥們就不會淋雨了!”我借機鼓勵評價,“你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懂得關心他人!”此時,孩子不僅是樂學,更是激發了他們善良的內心!
要想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字,那就需要情境氛圍不斷地推波助瀾。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番茄太陽》中小女孩樂觀堅強時,我想:如果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角色體驗一回,那孩子肯定會很快地進入文本,體會其所要表達的情感。于是,我讓孩子閉上雙眼,想象自己是一位盲童,自己是失去光明的,那在生活和學習中會碰到哪些困難呢?孩子角色體驗后,暢談自己的心里感受。“做個盲童,真是太難了!”再引導學生聯系抓住重點字詞,體會小女孩的心情,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文本,學生的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回答問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小組交流,此時學生就不會是紙上談兵,而是深有感觸。
“言有盡而意未盡”,文章的結尾處仍有許多的留白和懸念,教師可以在此做一番“文章”。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在此安排拓展性批語,進行適當的練筆,使故事更有完整性。這既是整堂課的學習收獲,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如《誠實與信任》結尾語意未盡,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的空間。這時,順勢讓學生發揮想象,寫下自己此時的想法。有的學生寫道:“先生,您把我說得太好了,是我的責任就應該我承擔,這是每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不用向我道謝的。” 有的學生寫道:“明明是我做錯在先,撞壞了您的反光鏡,您不但不要我賠,還反過來向我致謝。您才是深明大義的人啊。”學生感觸良多,真是“百花齊放”,十分精彩。
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師,一定是能傾耳靜聽每個學生的話語,在學生回答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竭力自己的情感去與學生的情感共振。在教學《放飛蜻蜓》時,學習到“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時”,我就此提問展開教學:“這樣的陶先生給你怎樣的感覺?”此時坐在教室邊上的一個男生,高高地舉起了手,我請他回答,他大聲地發言:“陶先生不顧形象。”這個突如其來的回答引起了周圍學生的反駁,“陶先生平易近人”。可這男孩卻堅持不讓步,“陶先生就是不顧自己的形象”。我對他的想法好奇了,順勢問:“你這想法哪兒來的?”那個男孩說:“因為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他那么偉大的教育家可以直接坐在泥地上,一點也不顧自己的形象,所以我說他不顧形象。”教室里一下安靜,接著就想起一陣掌聲。接著,我讓男孩繼續注意書上“撫摸、小心”等詞語,并引導學生相互交談書上的內容,使教學極有魅力地進行下去。可見,學生的發言和想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對教師來說,應讓每一個學生頭腦中的想法都碰撞、呼應起來,并能洞察其差異進而相互學習。
作為一名基層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項艱辛的過程。學生學習語言,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閱讀,是心與心的觸碰,是情與情的交融,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
我深感,要把語文閱讀教學探清認明,還需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將所學與課后有效延伸開來,學以致用。蘇教版三下《狼和鹿》教學時,介于學生對“生態平衡”這一專業術語的理解有難度,我想到利用課前預習與課外拓展的方法,讓學生搜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莊稼被糟蹋得很慘;人類濫砍亂閥樹木,森林沙漠化,使鳥類無處生存……”在課后結合課堂所學,寫寫人類有哪些破壞環境的現象,如何保護環境,這樣既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到生態平衡的概念,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有效地將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生活中學語文!
如何要求學生持之以恒地去閱讀,營造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則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即便如此,也是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慢慢培養的。為此,我注重凸顯文字與生活的聯系,引領學生在生活生命中去閱讀,旁征博引,用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讀書的例子去鼓勵學生。毛澤東同志從青年時期起,就喜歡閱讀四書五經,而毛澤東讀得最多的,批注最多的歷史書籍是《二十四史》;周恩來總理也自幼就立下志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大詩人蘇軾也虛心苦讀,寫下“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來激勵莘莘學子勤學苦讀。而讀書也要講究方法,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把學生學會學習作為教學的核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從讀書之“苦”中化為閱讀之“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總之,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是語文教師一生的功課。利用多樣化的手段,來豐富閱讀教學,從學情到教法,從研讀到精讀,從課堂到生活,從中找到讀書的方法與樂趣,在芬芳的花叢中釀出甜甜的花蜜,這是閱讀教學始終不變的追求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