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明
周末去一所中職學校辦事,在學校門口正好遇到一位前來參觀學校的家長。她先是跟門衛了解情況,然后仔細去察看教室、寢室和食堂。我問她對這所示范性學校是否滿意,她聽到我問話,立即警覺起來,在確認我的身份后才對我說:“不是我不相信你,現在為了招生什么人都有。學校好不好,我還是要自己去看。”我問她看中了學校沒有,她說還沒有,覺得職業學校都差不多。我又問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學什么專業,將來有什么要求,她只是說希望學校能夠管理嚴格,孩子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跟這位家長的簡短交流引起我一些思考:現在高中階段實行普職分流比例大體相當的措施,為了保證孩子有學上,大部分家長知道孩子上不了普高后愿意選擇中職。家長的要求也不高,希望學校管理嚴格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來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但是,選擇一所什么樣的中職學校,卻是令家長困惑的難題。莫說學生家長,就是我這位老職教,要幫助學生選一所合適的學校也感到困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剛初中畢業的孩子,職業生涯甚至還沒開始,究竟什么專業適合他(她),將來他(她)能從事什么,實在不敢下結論。二是大部分職校都長得一個樣,除了校園環境等硬件條件有所差別外,究竟哪所學校辦學質量特別突出,還真不好下結論,甚至一些“重點學校”“示范學校”也很難分辨出特別之處。如果單看廣告,一些缺師資、缺設備、缺場地的民辦學校甚至比公辦學校宣傳得更有誘惑性,更讓家長眼花繚亂。
這些年,我們加大了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了辦學條件,一些職業學校開始建得漂漂亮亮。學校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是辦學特色還沒有完全形成,教學質量與家長、企業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這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專業特色不鮮明。家長選擇學校困難,主要原因是學校沒有特色。學校沒有特色,首先是專業沒有特色或者說是專業特色不鮮明。不少學校專業設置不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辦學基礎,而是什么專業好招生就開設什么專業。你有我有,導致各校專業趨同,毫無特色。二是辦學質量不突出。上面提到的這位家長還說了這樣一段話:“如果孩子能考上普通高中就好了,普通高中選擇沒有這么困難。”為什么普通高中選擇就沒有這么難呢?她說,市區幾所普通高中的水平擺在這里,成績最好的上A 中,成績一般的上B 中,對號入座就行,而反觀職業學校則很難分出伯仲。學校質量不分伯仲,看起來是均衡發展,實際上卻是沒有特色和質量不高的表現。如果質量都高,家長只要根據孩子喜歡的專業和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選擇就可以了。當然,基于中職學校的“雙導向”定位,這里所說的“質量”既包括就業質量也包括升學質量。目前就業質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是就業率高但認可度低,高質量的就業還沒有普遍實現。三是學風讓人不放心。也許是受社會負面宣傳的影響,在家長心目中,職業學校校風校紀就是讓人不放心,甚至擔心自己的孩子到職校會被帶壞。如果專業無特色、質量無優勢、學風無保證,又怎能讓家長和學生從“長得一樣”的學校中迅速做出選擇呢?看來硬件建設上來后,軟件建設將是中職學校現階段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實行差異化發展,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優質職業學校。學校特色表現的形態是多樣的。就職業學校來說,一所有特色的學校,要么是專業有特色,要么是就業有特色。當然,各方面都有特色,那自然求之不得。就專業來說,要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加快專業群建設,以專業群為基礎形成學校專業特色,最終形成特色鮮明的“專科”學校。專業群建設不是簡單地將幾個專業拼合在一起,而是對接產業鏈,將同一產業鏈上的相關專業放在一起,形成一個服務產業鏈的專業集群。因此,專業群的專業是可以跨大類的。比如,汽車類專業群可以包括營銷、維修等專業,在專業大類上跨了財經商貿和交通運輸兩個類別。如果各校形成了以專業群為特色的辦學定位,即使是同一名稱的專業也會錯位發展,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局面。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學校尤其要加快專業群的建設,通過專業群建設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二是實行專業大類招生,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職業教育。現在普通高校都開始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大學一年級強化通識教育,到大二、大三時再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中職學生入學時都是未成年人,剛從初中學校畢業,對職業毫無認知,甚至尚且無法確定興趣愛好,這時讓他們選擇學習什么專業實在有點困難。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優勢智能,也有劣勢智能。在學生對專業缺乏認知的情況下,不建議過早地對其進行專業分流。中職學校可以到二年級再進行專業分流,一年級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學習,為可持續性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加強專業認知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和認識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三是狠抓校風建設,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所學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校風,既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關鍵,也是學校社會形象的重要標志。校風由教風和學風組成。對職校來說,一方面要狠抓教風,形成一支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精于教學、樂于言傳身教的優良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基于中職生的特點,從日常行為習慣入手,培養一批遵紀守規、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熱愛勞動、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工匠精神的新時代中職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