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題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習題課教學”三部曲——學生“說題”、教師“點題”、師生“品題”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習題課教學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樂于接受,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關鍵詞:習題課教學;說題;點題;品題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80-02
引 ? ?言
習題課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習題教學狀況不容樂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現象仍然存在。鋪天蓋地的習題席卷師生,結果是教師忙、學生煩,教師累、學生暈,教學效率低下。
如果能高效地組織習題課教學,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如何才能使習題課成為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夯實基礎、發展個性和培養思維的一方寶地呢?本文結合例題談談歷史習題課教學活動的開展。
材料一 ?1864年江海關道丁日昌密查:“內地商人買雇洋商火輪夾板船只,寫立筆據,外托洋行出現,赴領事衙門呈報更名入冊,領取船牌行駛,從未赴地方官報明立案。……緣洋商之貨,進出口須完稅,并無捐項,華商之貨,進出既應完稅,又須報捐。華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圖利,愿為代報。” ? ? ? ? ? ? ? ? ? ? ? ——摘自《海防檔》
材料二 “間有商人向外國人雇買洋船,仍須與外國人合伙。是不僅資其管駕之力,實須購其修葺之料也……是不過商人圖借洋船便利,而洋之稽查防范,不使內地商人竊擅其技,已可概見。” ? ? ? ? ? ? ? ?——摘自《海防檔》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說出早期輪船航運業是以什么形式出現的?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形式?
(2)從中國輪船航運業艱難興起的史實,可以反映出中國資本主義的哪些發展規律?
一、學生“說題”:我的課堂我做主
所謂“說題”,是指讓學生通讀材料和題目,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在課堂上說出自己對題目的認識、理解;說出題目的限制條件、需要得出的結論以及涉及的知識點;說出條件、結論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轉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測;說出解題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總之,學生從各個角度積極思考,在課堂上都積極行動起來,把心中對題目的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為了提高廣大學生的參與度以及習題課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巧妙安排,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按照題目對說題者來說的難易程度,學生“說題”可分為3個層次。
第1層次,通讀材料,把握中心。讀懂材料是解題的前提。歷史學科的材料題,一般是圍繞某個中心問題展開的,通過考查學生對史料的概括、歸納和感悟能力,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
第2層次,找關鍵詞,審清題意。問題是“此岸”,教材是“彼岸”。審題是“橋梁”,是有效連接問題與教材的紐帶。審題的關鍵是獲取題目中的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即找出限定詞和主干詞(合稱關鍵詞)。
第3層次,對照教材,定位構思。所給出的題目雖然在教材中有時找不到現成的答案,但其與教材互為補充和延伸,因而,在審清題意、確定題目要求和范圍后,學生就可將試題與教材有關內容加以聯系,迅速定位好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就本題來說,大的時空背景是洋務運動,出題人的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洋務運動的一些弊端,認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規律。這樣分析下來,學生就發現該題與課本中的知識點——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相關聯。
縱觀這3個層次,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是在不斷提高的。總體上說,學生的知識水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說題層次的高低是相吻合的。一般情況下,基礎知識掌握薄弱的學生可以完成第1層次,基礎知識掌握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中等的學生大多可以完成第2層次,基礎知識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完成題目要求的全部問題,從而給其他同學做示范。
二、教師“點題”:琢玉成器賴師功
客觀而言,受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學生的“說題”不可能盡善盡美,因此,教師的“點題”過程則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點題”的過程,就是以教師的解題思路、方法來引導學生,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1]。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上,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在學生“說題”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達情況,掌控“說題”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避免學生離題太遠;把控好講解問題的進度和題目挖掘的深度,做到適可而止。在學生“說題”結束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理性、客觀、全面地進行分析總結。“點題”立足于以下幾個環節:看題的技巧—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要領—解題的規范等。具體在各環節上,教師的語言表達雖有差異,但總體涉及以下方面:有效信息、思考的問題、關鍵是什么、忽略的方面等。
本題要注意以下三點:(1)緊扣中心,即早期航運業的出現形式;(2)帶著問題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3)指出答題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讀懂題目,如何抓住命題者的意圖。如果學生審題出現偏差,其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背景知識理解偏差,是分析不完整,還是讀不懂材料和題意?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和總結。
三、師生“品題”:水到渠成顯風采
師生“品題”放在學生“說題”、教師“點題”之后,學生對本問題的解答思路已經完全清晰,再來“品題”是一種滿足后的體驗交流,猶如大家享受完一頓美餐后,再來細細品味飯菜的色、香、味。師生在“品題”過程中,應分析命題者的目的、考查意圖、演化過程以及這種類型題目的解題規律等,從而達到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因此,“品題”能夠凝聚和內化解題思維,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達到提綱挈領、高屋建瓴之效。
本題取材及設問超越教材,突破傳統,對師生的歷史教學和學習啟發頗多。考查的知識是中國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設問給了學生較多回答問題的空間。因此,教師在今后教學中要夯實主干知識,滲透正確的歷史觀,強化提升學生分析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思維品質,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闡釋問題。
對于該類型題目,構思是關鍵。構思是指對答案要點和思路做全面的考慮,學生必須緊扣中心,不能顧左右而言他,否則可能出現丟三落四或離題萬里的情況。而且,學生所給的答案要做到要點化、序號化、條理化,保證行文的條理性和完整性。
結 ? ?語
總之,“說題”教學是眾多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大膽探索提煉出來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習題課教學能夠使學生擺脫題海戰術,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提高習題課的教學效率,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師在“說題”“點題”“品題”的習題課教學中,要逐漸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歷史課堂更加精彩,散發出更加迷人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趙亞夫.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育的現代化——圍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反思[J].教育學報,2006(04):36-44.
作者簡介:黃承剛(1975.10—),男,安徽岳西人,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