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姍 程明敏
本文以“大國效應”為切入點從經濟、國際政治、歷史文化三個方面闡述“大國效應”的概念,概括出中國改革開放的特點是成功不可復制,即是必然也是偶然的。具體分析了改革開放中“大國效應”六大作用:政策持續統一、創造人口紅利、眾多企業家群體、巨大穩定的國內購買力市場、良性的周邊秩序。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詮釋了“大國效應”下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特點
從1978-2018年,這40年經濟發展碩果累累,但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是不可復制,既是必然,也是偶然的。
一是不可復制,總規劃師鄧小平同志首次將市場經濟體制引入社會主義國家,“摸著石頭”趟過經濟發展的“河流”。被羅納德·科斯譽為是二戰后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二是必然性,剛從戰亂走向和平的中國人民,需要更好的商品、教育、醫療、服務等,這就當時主要矛盾的論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三是偶然性,中國改革開放道路沒有模板,沒有導師,國際社會發表過中國經濟垮臺論,但這個無法用傳統西方經濟學來解釋的改革卻成就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為有大國包容去試錯、試點、推廣,從小崗聯產承包責任制、“傻子瓜子”個體經濟、義烏模式到溫州民營企業、現代杭州電商發展等,都是寬容的經濟生態環境支持地方的創新,成功激活了全國的經濟動力、。
二、大國效應的概念
從經濟看,是規模經濟的國際市場影響力,假定兩個國家資源稟賦相同,只是規模不同,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較大的國家處于優勢地位。這是因為較大國家有較大市場、勞動力、創新實力,有不依賴國際市場的國內市場規模,一旦實行自由貿易,較大國家的產品因成本較低而更有競爭力。從國際政治看,大國對于整個世界格局的影響重大。比如美國每年大選舉世矚目;英國的脫歐也影響不斷。優等的大國國際政治關系是主權獨立、帶動周邊國家良性互動,形成國際共識,共擔地區責任的“大國效應”。從歷史文化看,是繁榮、歷史悠久有淵源的科技文化氛圍。中國是人口眾多和土地遼闊的大國,以唐宋為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較為太平的環境,促進了科學文化的進步,也促進人口匯集形成城市原型,如成都、廣州、幽州等。大國效應就是歷史文化氛圍影響周邊國家的“軟實力”。
三、改革開放中“大國效應”的關鍵作用
(一)“大國效應”保證了持續統一的政策
經濟發展的基本環境是和平,1949年前的中國飽受外部侵略、內部紛爭,國民基本生活和正常生產沒有保障,政令朝立夕改,建國后又在探索期。直到改革開放后制定的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政策,才保持了40年的穩定。正是政府寬松的政策環境與市場環境,才培育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
(二)“大國效應”創造了更多的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大,撫養率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改革開放初期作用尤其明顯:首先在出口方面,優勢在于進口加工勞動密集型產品。然后因為人口多、市場潛力大吸引了大量外資,提供了工業就業崗位。其次中國企業發展也因為廉價且豐富的勞動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國際競爭力。最后“人口紅利”也為“人才資源”提供了較大人口基數,人才價值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速度。
(三)“大國效應”擁有較多的企業家群體
中國的經濟成就離不開企業家群體和企業家精神。一是企業家是改革開放的星星之火。從最初的年廣九個體經營“傻子瓜子”到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創始人謝高華,企業家群體從“小我”富裕到“大我”的社會責任創造了一個個草根奇跡。二是企業家群體有經濟集群價值。大國經濟優于小國,因為企業可以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完成經濟發展的閉環,一個小國工業發展本身就不成體系,會偏科、進口出口不能自給;而大國卻能形成產業集群,便于降低成本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同時獲得更多的國際利潤。三是企業家精神打造“品牌價值”。從百年老店“同仁堂、稻香村”到新興企業阿里巴巴“淘寶網”,用品質、創新、服務、誠信打造的產品不僅有自己的價值,而且創造出巨大的品牌附加值,現在每年的5月10日定為“中國品牌日”也是鼓勵企業重視品牌建設。四是企業家們的科學技術創新力。外企、中外合資、加工企業來華發展都存在技術和管理的外溢效應。科技創新力量體現在:創新投資量大,政府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支持國有企業科技研發,建設″創新成果保護和鼓勵機制″;創新個體多,從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行“創造力教育”,到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植小微企業發展;創新的綜合利用價值高,因為國內產業鏈的集群效應,創新的利用率和利用程度比一般企業創新范圍廣泛,可以提高整個國家的產業鏈效益。
(四)“大國效應”創造了巨大穩定的國內購買力市場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而投資、消費是主要動力,也源自國內需求。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跡有個前提:就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的分工受制于市場廣度,而市場廣度又與人口和收入有關。也就是說國內市場是一個和收入增長掛鉤的不飽和市場,大國人口多,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升、收入增加、市場豐富,國內需求也會愈加增大。
2003年中國部分家用電器銷量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從表格看出居民有著廣闊的需求空間,這需求不僅巨大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城市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內市場購買力同時作用于國內企業的價值總量。這就是“大國效應”創造了巨大的國內購買力市場,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力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消費創造生產,因為它創造新的需求。巨大的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是大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所以中國能夠在改革開放40年中保持經濟的中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國內市場潛力大的優勢。
(五)“大國效應”給予我們維護良性周邊秩序的力量
大國可以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維護和平,我們面對世界不和平的聲音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去回應。和平的國內和周邊環境不僅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還能整合周邊產業減少經濟資源投入。比如“一路一帶”,就是優勢互補的經濟國際合作之路,通過歷史淵源形成“絲路”,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交流合作,形成絲路經濟帶上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帶動中國輸出了過剩產能,促進周邊國家經濟協同發展,保持了彼此間的經濟穩定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特點。這個新的結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也從需求側轉為供給側改革。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作者單位: 1合肥市委黨校;2江淮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