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馮慈園
大學科技園以戰略為創新之魂,并以創新人才為基礎,初步建立了科技孵化器網絡體系,各園區已形成軟件及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創意設計等類型的產業集群。與生態學理論中的群落概念相類似,科技園區的產業集群與其生存的環境維系著動態平衡的關系,如歷經形態演化的生物體一樣,當環境需求被系統所感知后,集群作出反應并消化與分解,調整自身發展模式以建立新平衡。基于此,本文從生態學視角出發,以產業集群的生態學特征為切入口,探尋其演變過程及發展規律,以期能對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的優化發展,提供可參考的改革方案和建議,也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野。
大學科技園為高校及社會中創新資源的集聚共享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并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加速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進程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由創新創業孵化園所外延拓展的科技產業孵化鏈日益完善,而科技園區所輸送的優質的科技創新人才,知識、經驗等資源的流動及共享,使得產業集群現象愈發明顯。在“集群”概念廣泛應用之下,聚集地、工業園區、產業集聚等概念等同使用的情況普遍發生,正是由于人們對于產業集群系統其發展規律及演變特征的認知不到位,在政策設計及功能單元設置層面,未能發掘出真正具有經濟活力、為地方區域帶來高速繁榮的發展策略。本文以生態學視角,深入分析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的內涵、生態學發展現狀,研究對其發展有實際效益的戰略舉措,旨在為堅固區域經濟創新力量提供理論借鑒。
一、產業集群與“生物群落”概念的相似性
生物群落屬于生態學范疇概念,其是受自然界內各類物種與其生存環境的長期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和種間關系,由同一生活環境下各類動植物及微生物所構成的組合體。穩定的群落結構是各類種群進行復雜的、有一定規律的組合所存在的,并非是任意、隨機拼湊而成的結果。它們彼此通過各類種間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一個共生協作的有機整體,有物種多樣化,多物種共存、生態自主繁衍的生物特性。
從生態理論研究大學科技園區的產業集群,是以各企業為小的單元模塊,相似產業的企業形成種群,而產業集群則為關系密切的企業種群的集合體,其與所生長環境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與生物界一般的生態系統相似,具有整體性、動態非線性、自組織性的生態學特征,研究產業集群的生態學屬性,有助于剖析產業集群的發展道路。
二、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的生態學特征
區別于常規工業園產業群落體系要素簡單疊加的發展路徑,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是受創新成本、規模經濟、創新政策等因素綜合影響,由企業、高校、政府及各中介組織通過長期性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互交流所形成的具有典型生態特征的網絡體系。
(一)多樣性共生。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的基本,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也具有多樣性特征,其內部由網鏈協作體、戰略共同體等多樣化存在形式的“子群落”構成,而在政府、高校及各中介組織的協同互動下,創新方式及差異化組織結構使得“創新基因庫”豐富多樣。
(二)自組織演化。在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及作用后,企業群落吸收、消化創新思維產物及新興技術,根據市場動態,與其他組織展開合作和競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共同結成松散網絡,通過選擇、變異機制,推動集群由低生態位至高生態位演進。
(三)開放化協同。在政府通過創新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大學科技園區吸引了外部環境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使得集群與外界產生緊密聯系,信息流、能量流相互交叉重疊,體現集群開放式協同的特性。
三、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分析
產業集群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競爭力提升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通過創新驅動力可獲取持久性發展,將外部創新資源與產業集群對接,通過構建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的深入融合,依托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基本功能,可促進產業集群的壯大。
(一)產業集群發展持續性創新
目前, 大學科技園區創新基地中科研成績、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成效顯著, 在高校及研究所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的情況之下,由政府的宏觀調控,使得科學合理的運營機制及管理模式為科研成果擴散及技術創新提供一定的保障,企業的孵化與創新過程愈加順利。
(二)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明顯
產業集群是圍繞某一產業鏈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集合,高素質專業人才及國家資金有效輸入,是其區別與普通工業園區的優勢所在,而與其相匹配和融合的學科集群通過高校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的對接,也有助于形成科技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互動與良性循環。
四、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不足與困境
通過對我國國家大學科技園規劃建設現狀的了解,目前我國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存在多重矛盾。
(一)政府主導模式的不良影響
大學科技園區在初創及建設過程中,是由政府始終在戰略層面進行宏觀指導,雖然政府主導型模式擁有優越的物質支撐、堅實的法律及政策支持,但往往也存在弊端:①政府計劃色彩過濃,忽視了私人及市場的力量和作用,限制了產業集群生態鏈的發展;②科技園區技術發展與工業界的聯系較弱、對話不充分;③封閉的人才培養模式限制了科技園區人力資本供給,傳統的高校及研發機構的自身體制的限制,也會使得互動不足現象的產生。
(二)土地資源稀缺與集群擴張的矛盾
大學科技園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引領趨勢,而土地是大學科技園區的支撐,但目前土地稀缺已經成為制約大學科技園區發展的主導因素。因此,土地集約化為我們指引了方向,其為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三)集群空間建設與投資風險的矛盾
風險投資資金對于集群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園區創業規模較小,新產品開發不確定性,金融機構投入較為謹慎。且高校缺乏市場化的資產撤出機制,其再投入能力和積極性也大受影響。融資渠道不暢使得多數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困擾。
五、大學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策略探討
(一)擴充產業集群“基因庫”。政府作為模式運轉平臺的建構者與維護者,應通過戰略及政策支持提供健康、適宜的生存空間,并在資金和法規方面對系統有所傾斜,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吸引優質企業加入,發掘中小企業發展潛力,由此才可形成生態環境中各個層次積極協作的良好局面。
(二)加強合作信任機制建設。良好的信任環境是集群健康發展的前提保障。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系統運作的養料提供者,其作為創新主體,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源,企業是機制運行的承擔者,對科技成果進行高效地消化和吸收,承擔著思維成果市場化輸出的重擔,只有各主體在資金及技術方面互相信任,方能實現鎖定性、創造性的價值增值。
(三)提升中介組織服務保障水平。金融機構為企業運營提供資金助力及政策建議,園區服務中介具有信息共享、行政規劃等重要職能,物流、培訓等配套服務也是集群可持續發展的“粘合劑”,因此,完善中介組織服務體系,是減少企業前進阻礙,促進各主體協同發展的有效舉措。
(四)鼓動企業戰略重組,構建穩定產業生態鏈。通過外部新鮮血液引入,并使能量、物質運輸規模大的關鍵種企業及科研機構進行收購、重組、聯結等方式,實現綜合資源型、動態鏈條型等戰略聯盟,達成資源最大化利用。在各主體高效發揮專業化優勢的情景下,多條產業生態鏈橫向耦合、縱向共生,為集群穩定增長提供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