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隨著我國學者對學術領域的不斷探索,競爭的日益激烈,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部分科研人員缺乏個人修養、缺乏良好學術氛圍、學術制度存在缺陷以及社會監督力度不夠成為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原因。提高學者學術道德水平,是預防學術不端行為的根本措施,同時還要營造健康學術氛圍、加強學術制度建設和社會監督力度,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綜合治理。
學術不端行為其形式主要包括: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學術不端行為等。
一、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原因
(一)科研人員缺乏個人修養
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究其首要原因,應為學術人員自身道德的缺陷。學術成果的取得涉及到科研人員獲得學術資源的好壞、個人名譽以及物質獎勵等方方面面,這諸多因素都給科研人員帶來了無形的壓力,為取得學術成果無視學術道德,降低自身作為學者的道德底線。認為只要自己的學術成果突出,就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提升自身的地位,所以使得部分科研人員放棄基本的道德素養,造成抄襲、偽造以及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教育的普及并沒有提升受教育者的學術道德。我國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只注重學習成果,所以使得很多高水平的文化學者,缺乏個人的學術道德素養。同時,學術研究的過程充滿復雜性和創新性,部分科研人員,特別是高校教師,不要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導致科研人員缺乏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不去創新的結果就是抄襲別人的學術研究。
(二)缺乏良好學術氛圍
由于我國正所處在一個特殊變革的時期,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競爭的加劇,使得不健康的學術風氣出現。學術不端行為敗壞了學術風氣,對整個學術科研群體的聲譽造成惡劣影響,進而對社會風氣產生了負面的示范效應。為了追求學術成果,部分學者急功近利,采用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個別教師受到官本位思想影響,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在教師隊伍中滋生,學術誠信環境受到破壞,使得教師只追求自身職稱利益。由于高校對教師的學術要求具有強制性,教師的學術研究缺乏自主性,大部分高校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對教師科研的考核標準,然后采取一刀切式的評審方式對學者、教師進行評價。目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雙一流”大學,高校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為通過評審考核,更是滋長了不良的學術風氣,各高校為通過評比暗自較勁,對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正是由于學術的壓力和單位的放縱,缺乏良好的學術氛圍,教師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
(三)學術制度存在缺陷
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方面,“學術不端行為”內涵與表現形式不斷豐富,邊界不斷清晰。學術科研制度的缺陷是導致學術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單位在制定科研考核制度時,要求每個年度要完成硬性的考核指標,這促使科研人員過度追求數量忽略質量,我國學術成果主要以論文、項目以及著作等形式作為考核指標,并具體量化到分值比例,
所以,使得科研人員只關注學術文章的數量。其次,預防教育不到位,科研人員不重視學術道德,學術道德教育也沒有與研究人員考核掛鉤。最后,我國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不足,法律法規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較輕,相關規定不夠詳細,這表現在大量的非有意或非故意的行為不被認定為學術不端行為。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制度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術不斷行為具有隱蔽性,例如,有些人將中英文相互轉化來規避查重,目前我國的檢測技術相對落后。
(四)社會監督力度不夠
首先,是出版社在學術期刊發表之前的審核力度不夠,審核不嚴,甚至有的出版社成為學術不端行為的幫兇,在為學者發表文章的過程中謀利,只要作者提供規定的出版費用,可以無條件為作者發表文章,不注重學術成果,甚至有的出版社采用競價方式為作者刊登學術論文,由此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其次,隨著網絡的發達,淘寶等虛擬店鋪的監管不到位,沒有及時察覺這種不道德的學術交易,使得學術買賣市場迅速繁榮,不法行為日益滋長;最后,新聞媒體監管不到位。新聞媒介作為社會重要的輿論監督平臺,并不十分關注學術造假等行為,通常通過舉報人舉報,或者是通過微博熱搜等信息平臺上的消息,才會選擇報道這類新聞,并且新聞媒體能夠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方向,不能過于偏頗,有些媒體為了自身閱讀量,過分注重噱頭,根本沒有進行充分的跟蹤調查,就對新聞進行報道,有違媒體人的道德。
二、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對策
(一)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提升學者學術道德水平
提高學者學術道德水平,是預防學術不端行為的根本措施。只有學者自覺遵守學術道德,才是治理學術不端問題的根本所在。高素質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是教育的本源,師風師德建設是教育的靈魂。高校教師要自尊自律和淡泊名利,為學生做好榜樣。學術道德教育要體系化。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過多的是在關注科學知識以及科學方法的傳授,而對于學術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較欠缺。學術道德教育僅僅停留在講座宣傳層面,沒有將學術道德教育作為培訓體系或者學習課程,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應建設學術道德教育體系,將學術道德作為學科課程,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學術研究方法,養成嚴謹的科研態度,可以通過案例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對學術行為不端者,不僅要使其承擔相應的經濟損失,還要讓其飽嘗名譽損失之苦。同時更要加強師德培訓制度,將學術道德作為考核標準,建立科研人員誠信檔案,對有學術不端行為的教師嚴肅處理,及時公布學風建設工作的進展情況等等。
(二)營造健康學術氛圍
高校教師作為應試教育的成功者,其身上也存在應試教育在人格培養方面的缺陷。蜻蜓點水式的道德教育難以與不良社會風氣相抗衡。高校要積極構建學術誠信文化價值體系,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理念和行為準則。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學術道德宣傳活動,學術道德深入人心,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高校教師安心搞科研,踏踏實實做研究,不走捷徑、不投機取巧,不受利益影響,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科研工作。另外,要將規范管理應用到道德教育之中,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教師正確認識學術不端行為,建立問責機制,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堅定學術態度嚴謹人員的信心,重視和鼓勵這樣的人員的發展,由此帶動學術環境的優化,幫助更多學術不嚴謹和態度不端正的科研人員重新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意識,使其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同時,還要將學術道德教育常態化。要將學術道德氛圍的培養具體落實到各個環節,多開展和宣傳學術道德高尚的先進人士,適當給予口頭和物質獎勵,將榜樣的力量發揚光大,做到教育就在平時,榜樣就在身邊,使高校教師建立正確的學術道德觀念,只有做到學術界的風清氣正,才能真正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眾所周知,一項學術成果的誕生,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反復論證和研究,這其中包含了無數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公平公開的科研環境,才是對科研工作者最大的鼓勵和安慰。
(三)加強學術制度建設
一是要完善學校評價制度。我國學術考核評價體系尚不完善,對于學術不端行為處理程序缺乏統一標準。因此,應將學校處理程序規范化,建立舉報投訴、受理詢問以及治理的程序。還要做到職責分離和權力相互制約,將行政權限和學術權限分離,設立單獨的學術管理部門,應明確劃分具體職責。同時,要解決科研人員只注重學術研究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問題,首先學校就要改變對科研人員的考核和評價標準,鼓勵本單位人員發表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對于取得科研項目突出的人員,制定適當的獎勵制度,規范化的學校制度有利于解決學術不端問題。
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即使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但“彈性有余、剛性不足,說理性有余、操作性不足,警醒性有余、懲戒性不足”。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還需要法律制度的的強制要求,只要加強制度建設,才能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學術環境。首先,要出臺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將學術不端行為具體化;其次,要明確界定學術不端行為,讓科研人員清楚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包括的內容以及治理程序,明確學術不端行為的程度,根據不同程度,明確劃分違法與違規的界限;最后,要科學規范懲處標準,讓大家清楚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應付出的代價。只有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才能讓正真有才華的人感受到公平和正義,有利于社會進步與和諧發展。
(四)加強社會監督力度
首先,加強出版社審核力度。為解決我國目前出版社審核不到位等問題,應提高編輯人員的審查能力,期刊編輯審核部門應注重作者的研究創作能力,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創作,同時,出版社還要強化發表文章的審查程序,完善審核流程,可以聘請一些更專業和權威的人士進行審稿,實行匿名評審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證其公正性,杜絕發表學術不端的文章;其次,加強電商管理。各電商平臺應更新技術,使平臺無法進行學術交易,加大對學術交易的監管力度,及時發現并制止不道德的行為;最后,發揮新聞輿論的正確引導。新聞媒介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監督作用,主動深入調查,動員更多社會公眾的力量,共同監督學術不端行為,同時還要做好宣傳工作,讓人們正確認識知識產權,維護更多辛苦進行學術研究的科研人員的勞動成果,建立新聞媒介監督約束機制,形成完善的學術監督體系。用社會各界的力量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監督。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