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珍鶯
摘 要:語文學科對文化的滲透性遠高于其他學科。在小學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引用地方文化資源,讓學生理解地方文化。而在課外實踐中,教師應讓學生選擇當地文化資源,落實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為語文教學增添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地方文化;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33-01
一、充分運用交流契機,掌握了解地方文化
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大千世界,豐富知識儲備,還可以讓學生透過文字觀察、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經驗,為日后作文積累素材。例如,六年級課文《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民俗風情濃厚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莆田地區的民俗民風。教師要設置閱讀交流契機活動,先為學生布置本期閱讀主題,學生再圍繞該主題搜集文章并且進行閱讀,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大家交流討論,實現知識共享。
莆田地區莆禧城“十九日”城隍廟會是每年最盛大的活動,用來紀念莆田地區人民抗倭勝利,是當地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四年級班級中許多學生雖然知曉該活動,但是對于活動的舉辦方式、活動內容、歷史背景等都不是很了解,因而教師可以以此為主題,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切入點,圍繞該點收集閱讀資料,并且在閱讀課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以下截取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中交流的內容。
學生1:這次主題閱讀活動我以“十九日”城隍廟會歷史背景為切入點,圍繞該主題搜集了許多閱讀資料,下面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廟會的背景。在嘉靖壬戌的秋天,倭寇圍剿了整座城,時間長達50日之久,遲遲未能攻破城門,原因在于城隍神燈的守護和防御,因此皇帝將城隍封為“廟神”,這個廟神也象征著該地區集體抗倭將士,因此,大家在正月十九的時候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用來祭拜廟神。
學生2:今天我從廟會中都有哪些活動展開:巡游,在上午10點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個身穿黃色衣服的勇士抬著彩輿,里面供奉著身穿黃袍的城隍大神,在軍隊、車鼓隊的伴隨下完成巡游。
經過這次民俗民風的閱讀交流分享,“十九日”城隍廟會對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個概念,而是他們重要的知識儲備,深入每位學生心中。
二、創造課外活動機會,豐富地方文化實踐
課外活動是學生體驗感受地方文化的最好機會,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活動,了解活動的流程以及每個環節體現的傳統思想?!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可以選用部編版教材中“學習園地”中內容進行延伸拓展,將地方文化生活融入課堂之中,同時,還需要進行課外的實踐活動。
莆田市山亭鎮是媽祖的出生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鎮上豐富的名勝古跡、人文特色,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感受該地區文化,以“一日游”為主題設計了課外實踐小活動:學生以六人為一組,安排山亭鎮一日游的路線以及導游詞,在課堂上由學生投票選擇表現優異的一個小組,在周末時候由該小組帶領大家完成一日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關于該地區的豐富旅游資料,同時,思考如何規劃路線,如何組織講解的語言,這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下選擇優勝組的路線規劃(導游詞略):
(1)“一城一祠一公園,媽祖雕塑顯大愛”線路:媽祖城—天后祖祠—媽祖閣—媽祖文化公園;
(2)“一洞一寺一古城,祈夢禪佛海防旅”線路:紫霄洞—普陀庵—莆禧古城。
一日導游的活動應立足地方文化,有選擇地考察周邊地區。學生不僅要熟悉本土景點,還要想辦法用優美的詞語、簡短的語言將這些景點串聯起來,吸引外來的游客,因而這項課外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莆田地區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各地的風景名勝、人文風光都是當地最寶貴的財富。教師將這些財富與小學語文教育相融合,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本地文化,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李臣之.基于地方文化的課程調適與創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0):59-66.
[2]李臣之,王 虹.校本課程開發的本土味:邏輯、空間與限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6(1):28-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