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榮
摘 要:專注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品質之一,它是智力的五個品質之首,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幼兒適應環境最基本的能力。但隨著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幼兒成為“電視兒童”,他們習慣坐在屏幕前打發時間,大腦長時間被快速變化的電子畫面所吸引,專注力成了他們極為欠缺的一種能力。
關鍵詞:故事講述;幼兒;專注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107-02
專注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幼兒來說,是指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在學前時期,幼兒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之中,所以他們注意的范圍小且穩定性差。然而,我們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得有專注力。面對幼兒這一年齡特點,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如何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呢?澳大利亞第一所華德福幼兒園創始人蘇珊·佩羅在其著作《故事知道怎么辦》中指出:“故事能‘抓住孩子們的心,從而培養和增強孩子們的專注力。”我們借助省級課題“故事講述與兒童身心滋養的實踐研究”,探索通過故事講述活動培養幼兒專注力的做法。
一、根據幼兒興趣選擇故事,建立有助于幼兒專注力形成的故事資源庫
如今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媒體聲音五花八門,無論怎樣,對幼兒來說都難以適應,對于幼兒發展至關重要的——參與感,已不復存在。而故事關注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和自然界的基本元素,能讓幼兒傾聽后感覺自己置身其中,并在內心產生與周圍事物的聯系,意識到世界看起來是可以理解、充滿吸引力、友善和值得信賴的,從而在自己良好的感覺中健康成長。故事深受幼兒喜愛,還因為它有個十分明顯的特征——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語言去描述實踐、傳遞教育內涵,同時以幼兒感興趣的情節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當幼兒靜靜地傾聽故事時,他能凝神靜氣,視覺、聽覺、想象力、自控能力就會同時被激活,這對幼兒專注力的培養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正如蘇珊·佩羅在其著作《故事知道怎么辦》中提到的:“故事就像水,能夠找到直抵靈魂深處的道路,能夠透過裂縫滲入堅不可摧的墻壁,能使萬物重新煥發青春的光彩”。我們借助課題研究,從幼兒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根據課題組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需求,分別選擇“幼兒行為習慣養成類別故事——吵鬧、躁動、不愿收拾、不合群、挑食和影響幼兒氣質類別故事——性格養成(害羞、固執、倔強)、情緒管理(愛哭、焦慮)以及溫情類故事——母愛篇、家庭溫暖、同伴有愛”等,建立故事資源庫,把愛和教導以及想告訴幼兒的一切藏在故事里,讓幼兒在反復傾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和感悟藏在故事中的美好,讓幼兒的心靈得到故事的滋養,從源于內在的感受激發他們外在行為的調整,從而幫助他們提升專注力。例如,中班幼兒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規則意識不強,不懂得根據場合來調節自己說話的音量,只要興致上來,在活動中就會自顧自地和同伴聊天、打鬧,從而影響其他幼兒活動。根據幼兒的這一表現,我們選擇了故事《吵鬧的小矮人》,幼兒通過聆聽故事,了解三個吵鬧小矮人和一個安靜小矮人之間相處的故事,通過教師重復性的故事講述,幼兒感受到“安靜”的環境使人心情愉悅,并且懂得在集體活動中要顧及他人的感受,必須遵守規則,便學會了調節自己的音量和行為。
二、創立固定的故事講述氛圍,穩定幼兒傾聽故事的情緒和狀態
一個安靜、穩定的故事講述環境,可以讓幼兒獲得內心的安寧和情緒的穩定。所以,我們在給幼兒講述故事的時候,有著固定的節奏和儀式:拉上粉色的紗簾,點上心形小蠟燭,教師和小朋友們輕松坐在蒲團上,圍在一起低聲吟唱:“靜——靜,靜靜靜,大家安靜啦!靜——靜,靜靜靜,安靜聽故事……”然后教師以溫柔、親切而又平穩的語調自然地開始當下的故事講述活動。這樣的故事講述儀式,讓幼兒的情緒得到平緩,內心做好了安靜傾聽故事的充足準備,并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師的故事講述中,跟隨教師的節奏專注聆聽自己喜歡的故事。
如果說固定的故事講述儀式,是給幼兒安靜傾聽故事的提示,那么教師根據不同故事內容而巧妙設置故事環境和氛圍,則是保持幼兒傾聽故事持久新鮮度的重要做法。我們專注于創設與故事內容相匹配的語言環境:包括氛圍、光線、溫度、場景、師幼之間的距離、教師著裝、開放或封閉的場地設置等。例如,教師在給幼兒講述溫情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時,拉上活動室的粉色紗簾;在自己端坐的背景處開啟明柔的立地臺燈,襯托出柔美、舒適的環境;操作臺上鋪了粉色紗巾,一棵陶泥制作的大樹下,坐著兔媽媽和兔寶寶;活動室一角懸掛了教師親手自制的小橘燈(數量為幼兒人手一盞);在輕柔的背景音樂播放下,教師甜美地講述故事,幼兒全神貫注地參與到聆聽故事的氛圍中,時而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時而學著小兔子和大兔子的語氣表達自己的愛。幼兒在教師的帶動下,專注聆聽,享受故事帶給他們滿滿的愛。在這樣美好的時刻,故事就像精神食糧,透過故事,幼兒可以真切感受愛,故事的主人公可以進入到每一個幼兒的內心深處,故事的情節可以在幼兒和故事主人公之間傳送和流動。透過故事,幼兒和教師的內心重獲安寧和前行的力量,充分享受故事帶來的真、善、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專注、積極的參與,無形中幼兒的專注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用恰當的表現方式支持幼兒專注理解故事內涵
語言是人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也是向外界和他人傳遞信息最直觀的方式。一個講述精彩、有節奏的故事可以激發幼兒的生命力。如押韻的字詞和節奏,可以使身體建構這個巨大而又日積月累的過程進行得更加順利;字詞在起伏和律動中重復,能帶來一種在秩序中前進的感覺,一種被包圍在完整而富有滋養力的環境中的安全感。故事講述者,通過眼神、聲音、動作、手勢以及與幼兒靜距離接觸,仿佛從自己身體里拋出許多看不見的細線,觸碰幼兒的內心,讓好動的幼兒安靜下來。可見,教師的講述能力直接影響幼兒專注傾聽的質量。為此,我們借助專家培訓、課題研討、講述技能切磋與展示等活動,努力探索教師如何恰如其分地通過語音的處理、語氣的變化、語調的高低起伏、韻律節奏的把控、表情的切換、肢體動作的輔助表現、教師內在力量的表征等,把故事的教育內涵和滋養功能傳遞到幼兒的內心。并不斷提升教師的故事講述能力,使教師形成獨特的、具有個人魅力的故事講述能力,為故事講述活動增添生動色彩,以持久吸引幼兒傾聽故事的興趣,促進幼兒專注力的形成。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強調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學習重在“感受與體驗”。可見,“感受和體驗”對幼兒的學習至關重要。除了教師本身的講述技巧外,教師還需要注重設計有趣而又恰當的表現方式,讓幼兒在故事中通過感官體驗,發展心理和靈性,透過熟悉的生活脈動,從規律中發展貫穿行動的毅力,從自由游戲中連接內在的能力,滋養內在的力量。而聽故事,只是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的途徑,對一個有著豐富教育價值的故事,教師還應該通過設計各種各樣、有趣而又恰當的表現方式,支持幼兒通過語言表達、肢體動作、同伴游戲互動等形式,專注表達他們對故事內涵的理解和內化。例如,教師在給幼兒講述故事《小掃帚》時,幼兒對故事中各個角色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有了相應的了解,我們希望借助這個故事,讓幼兒萌發愛勞動的情感,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于是我們將故事內容改編成戲劇劇本,讓幼兒自主選擇角色,在家長的幫助下,先熟悉劇本中的角色對話、自制角色服裝和道具。然后在戲劇表演活動中,教師愉快地和幼兒一起用肢體動作、表情、歌聲等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和特點,在情境中以角色身份感受不愛勞動的態度所帶來的后果。這可讓幼兒在感受戲劇表演快樂的同時,體驗勞動的樂趣,收獲“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無論是角色選擇、熟悉臺詞、制作服裝道具,還是扮演角色表演的過程,幼兒始終是專注地樂在其中。
四、結語
故事講述的價值,給予幼兒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和敏銳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感官體驗帶給幼兒的愉悅感、安全感、溫暖覺、滿足感等感受。從而能安撫幼兒的情緒、調整幼兒的行為習慣,支持幼兒養成積極正向的情感,培養幼兒的專注品質。
然而要培養幼兒的專注力,除了教師需要不斷努力外,還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幼兒提出適當而合理的要求,鼓勵他們按要求完成小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幼兒的行為控制能力和專注力。當然,培養幼兒專注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幼兒教師、家長可根據幼兒專注力發展的特點,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和機會,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置身于幼兒的生活不斷地探索實踐。相信只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并堅持去做,一定會在培養幼兒專注力方面有所收獲的。
參考文獻:
[1]童秀娟.培養幼兒專注能力的方法分析與研究[J].學周刊,2018(34):177-178.
[2]童秀娟.幼兒專注能力培養“四法”[J].甘肅教育,2018(9):41.
[3]米 蘭.適宜運用教學內容培養幼兒專注力[J].貴州教育,2017(21):21-22.
[4]劉再蓉,舒品芬.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專注力四法[J].教育科學論壇,2017(17):70-72.
[5]沙曉慧.注重日常細節培養幼兒專注力[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6(4):29.
[6]王 莉.淺談幼兒專注力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3(12):13,29.
[7]張迎春.如何培養幼兒的專注力[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7):154.
[8]眭文娟.幼兒專注習慣的培養探究[J].少年兒童研究,2009(1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