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自主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以后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時代,所有信息的獲取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基礎上的,而大量的閱讀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才能有效地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就促使廣大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夯實基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技能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一、閱讀目標設置多元化
教學目標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綱要,約束著教學的行為。因此開展閱讀教學之前必須要實施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而教學目標的定位則是建立在分析學情、鉆研教材、整合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的。由于學生受到家庭教育環境、身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存在著差異,這就決定了他們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也具有差異,所以我們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認知能力,本著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設置:即基礎目標、中層目標、高層目標。基礎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讓他們在學習中夯實基礎,為以后的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初步的閱讀能力;中層目標主要是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必要的閱讀技能,并能在以后的閱讀中靈活地運用,要求達到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高層目標是建立在中層目標的基礎上的,學生已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把所掌握的技能創造性地運用到閱讀中去,能快速地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如語文閱讀教學《少年中國說》中,設置以下的教學目標:(1)會認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意。(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的深刻含義,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樣的目標設計,有梯度,由淺入深,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構建,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構建,使他們在閱讀體驗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體驗了閱讀的樂趣,激發了閱讀的興趣,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閱讀方法的多元化
閱讀方法是改變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能改變高耗低能的閱讀現象,對信息的處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階段正處于閱讀的啟示階段,也可以說是啟蒙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的可塑性非常的強,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樂于探索。所以這個階段也是掌握閱讀技能的最佳時期,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授之以漁。
1.閱讀批注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感悟的過程,對重點的句段要學會圈點勾畫,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批注到閱讀材料上,這樣邊讀邊想,邊想邊批注,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當然做批注首先要形成一套系統而統一的符號,這樣規范化的要求不但讓學生易于二次閱讀,更有助于規范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其次書本上留白的地方是非常少的,這就要求做批注的時候一定要用凝練的語言,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
2.留白想象法。入選我們課本的文章多數都是名家名作,是文質兼美的經典文章,這些文本中有很多作者精心設計的留白,這些留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作為個性化行為的閱讀教學,不同的讀者在文本中獲得的信息不盡相同,因此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留白,大膽地去猜想留白處作者想要表達但未表達的內容,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設問質疑法。知識的呈現不同程度上都是以問題為載體的,也可以說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問題的綜合體。因此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以問題為橋梁和紐帶,而問題的提出必須是師生共同經歷思維碰撞的結果,共同由基礎問題篩選出核心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挑戰自己,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再發現問題,然后再進行深層次的探究。這樣就逐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從而形成語文能力,培養綜合語文素養。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
閱讀教學評價是對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閱讀過程的靜態監管和動態監測,它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信心。主要體現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以及評價語言的多元化。在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過程中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其次要注重評價的原則和評價方法的具體實施,以及評價語言的運用,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以后的閱讀學習夯實基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使他們形成閱讀習慣。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采用多元化的閱讀策略,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學會閱讀,享受閱讀,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注:本課題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研究所規劃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生閱讀教學策略研究》(GS[2019]GHB0442)研究成果。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