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商業競爭類企業向混合所有制公司發展是國內企業改革大趨勢。本文簡述了管理機制、監督制度,指出兩者是決定我國商業競爭類企業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成敗的重難點,并且分析了我國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機制和監督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如何完善其管理機制和監督制度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管理機制;監督制度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注入了新的內容,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由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明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進一步提出若干制度改革,相信將有更多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類型。
一、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的重難點是完善管理機制和監督制度
公司治理是指對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權利、責任、義務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屬于頂層設計、是公司外在的管理制度基礎。
企業管理機制是企業制度的內化,只有科學的、符合企業運作發展規律的企業制度才能內化為合理的企業管理機制;制定企業制度的目的就是形成企業管理機制,管理機制屬于核心競爭力、是公司內在的管理制度基礎。企業管理機制一經形成,就會自發、能動地運行并決定企業的行為。企業管理機制由若干子機制有機組合而成的,具體包括如下: 分權機制,權力在組織內部的如何有序合理分配,做到放而不亂,權力必須真正下放到最貼近業務和顧客的人,因為權利的真正下放和有效、合理使用,才能激發了經營活力,創造了更好的公司業績增長和經營業績。分權不分責,放權不放任。在放與分的過程中要逐漸建立了輔導、溝通和監控的體系。運營機制是指企業各組成部分之間、各生產經營要素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自動作用、調節與控制的功能和過程,如技術創新機制等。人才機制,因為好的企業靠人做出來的,所有必須建立了企業用好人的選拔、培育、使用和保留的體系、制度和標準,打破“人緣、親緣、地緣”的枷鎖,構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機制。決策機制是企業基于法人財產權而對生產、經營、投資等做出決定的機制。激勵機制是指在實施企業管理職能及通過一系列過程以發揮激發、鼓勵、支持、關懷等作用。約束機制是指在實施企業管理職能及通過一系列過程以發揮調節、監督和控制等作用的。績效利益分享機制,即依據部門和個人為企業創造價值能力、水平、實際績效,以物質、精神激勵方式加以兌現,實現員工貢獻與公司利益實現共享。
做好企業資產監管工作,防止企業資產流失,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效益,既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又是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的重難點之一。建立并完善企業內部監督體系,明確企業內部監事會、審計、紀檢監察、巡視以及法律、財務等部門監督職責,完善監督制度,增強制度執行力。企業內部監督是確保企業健康、高效的自我約束,是最直接、最基礎的監督。企業內部監督關鍵是要清晰職責、明確重點、完善制度、強化執行,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協調配合。要放管結合、提高效率、改進監督方式,創新監督方法,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要形成科學而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完備的監督制度體系相當容易,因此混合所有制公司改革的重難點是完善管理機制和監督制度。
二、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機制和監督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權結構不合理,權力配置不恰當,委托代理問題和激勵約束不足。國有企業委托代理關系中客觀存在著委托代理鏈較長,出資人虛化或者不到位問題,很容易引發“內部人”問題。
2.經營者激勵結構單一,激勵機制存在缺陷。年薪制的具體執行當中,往往基本薪金過高,再加上風險收入是以年度為單位計算的,造成經營者短視行為的產生。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我國資本市場的高投機特點,一些高管層實施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等,高管人員持有股份,很輕易把持股變成一種福利。
3.人事制度安排不恰當,經營者產生機制不健全,內外部約束機制乏力。目前,大部分企業總經理和財務經理要么是政府任命,要么是家族企業繼承人執掌公司大權,導致企業內部人控制。不符合現代法人治理權力制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人之間的制衡和監督的失靈。
4.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中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依然存在。國有資產監管還存在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監督制度安排存在問題。企業內外負有監督責任的有關各方是國有企業的監督主體,董事會、總經理和執行層則是監督的主要對象。一旦不能健全監督體系,就會使得監督效果大打折扣。
5. 企業頂層監督機制也存在不健全,監事會獨立性不夠,往往事后監督,有些形同虛設,實際監督不到位,監督效果不理想。
三、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機制的完善
好的公司管理機制,是公司各部門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以及各管理層間的集權與分權關系,通過分權規范,明晰管理層次,明確責權利關系,有利于公司整體管理運作效率提高。通過建立完善內部控制系統,通過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資產安全控制、全面預算控制、績效考評控制等手段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逐漸推動企業管理水平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提升經營的效率。
1.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機制,加強公司外在和內在的管理制度化建設
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機制,外在的公司制度,包括公司已建立健全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議事規則》、董事會專門委員會《議事規則》《董事會秘書工作制度》等,以及《公司章程》《董事、監事與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管理辦法》《委托理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范公司治理文件制度。同時建立起內在公司制度,將根據組織調整、經營環境變化不斷完善《集團經營管理分權手冊》和各經營單位的《分權手冊》等。
2.完善公司內部控制體系
公司治理結構是否有效,其中一個要點是董事會能否有效監督和約束控制權。注意公司在向職業經理人放權的同時,非常注意建立相應的控制機制。比如董事會的設計就著意避免了為內部人控制,聘請數名外部的獨立董事,保證了對管理層的有效監督。在對職業經理人進行授權的過程中要注意建立權力的監督與控制體系。放權并不意味著放任,要在其中做好平衡。分權管理最難的是這一點,不放,企業做不大;放了收不住,企業就要失控。借助完善的控制制度,控股股東和董事會可以降低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效地監控管理層的執行工作。內部控制是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的保證。內部控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預算控制。集團實行全面預算管理,構建集團、事業部、子公司、部門、科室、班組多層次的預算管理體系。
3.完善分權機制,提高公司管理效率
公司各部門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以及各管理層間的集權與分權關系,通過分權規范,明晰管理層次,明確責權利關系,有利于公司整體管理運作效率提高。
4.完善運營機制,不斷降低管理成本
公司通過完善運營機制,使各組成部分之間、各生產經營要素之間,形成相互自動作用、調節與控制的功能和過程,可以極大地降低公司管理成本。
5.完善人才機制,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完善開放的人才機制下,招聘好人才、培養好人才、使用好人才,使人才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人的價值得到良好體現,讓人才發展成為公司中堅力量,極大地推升公司管理效率,推進人力資本的資本化。
6.完善決策機制,控制經營投資風險
建立了科學的決策程序和規范,設立了各層次業務人員、專業專家委員會等,實行經辦專才、專家群體決策,為公司各層次提供決策依據,控制公司經營與公司并購投資風險。
7.完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績效利益分享機制
必須建立完善有效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績效利益分享機制,引發公司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公司層層委托授權,上級與下級之間簽訂目標考核責任書,將公司績效任務層層分解與放下,通過責任書這種契約形式將各經營單位的經營責任、權利、利益進行清晰明確,減少內部博弈成本和風險,促進公司績效達成。
四、混合所有制公司的監督制度完善
1.健全企業內部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內部約束機制,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完善企業內部監督體系,明確企業內部監事會、審計、紀檢監察、巡視以及法律、財務等部門監督職責,完善監督制度。
2.所有者對經營管理者、上層經營管理者對下層經營管理者的財務監督體制。財政部門要做好對企業財務工作的監督和指導。財政部門和企業主管單位要依據《會計法》,加強對企業財務人員的管理,監督指導企業的財務工作,使財務核算、財務監督規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強財務工作的社會監督。即通過大力推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由注冊會計師對企業財務報告進行審計監督。同時加強審計廳局的人力資源,加強國有企業的外部審計力量。要完善監督制度、嚴肅問責,依法依規開展監督工作,完善責任追究制度。
4.建立完善當前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及監督制度建設中六個方面的平衡機制,具體包括:政策指導與制度規范的平衡及相互配合、國有產權治理與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平衡及相互協同、成為“超級股東”與自我設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平衡及尺度把握、國有企業中的特殊管治安排與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平衡及嵌入融合、糾錯追責機制與容錯激勵機制的平衡及良性循環、公司治理和監督制度建設中的成本——收益平衡及適度監管。
5.對國有企業的監督適當向前延伸,一方面強調對董事會決策過程規范性的事中監督,一方面強調對國有企業的貫穿式或穿透式監督,擴展到下屬企業,并且對監督過程中所發現的風險點進行提示、預警、監控和追責。即事前規范制度、事中加強監控、事后強化問責。
參考文獻:
[1]譚勁松,辛宇,曹春方.在整合視角下系統構建國資監管格局[N].經濟參考報, 2019-01-14.
[2]辛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中的平衡機制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2):77-83.
作者簡介:
雷大剛(1973.12-? ),男,漢族,湖北黃岡人,廣州工商學院講師,武漢理工大學投資學第二學位,中山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司會計與財務投資、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