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杰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始階段,學好小學數學就是在給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六年級的數學相較于小學低年級數學而言稍有難度,更加需要學生和教師認真對待。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效果依據教學方法而改變,不同的教學方法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但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是殊途同歸,其目的都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在課堂掌握知識的效率。從研究性教學、生活化教學、微課式教學三個方面細致提出三種方法給教師和學生可能帶來的課堂影響。
關鍵詞: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有效性;探究分析
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世間萬物無一不用數學,數學的應用無處不在,由此可見數學對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小學數學相對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而言是一個知識相對簡單的階段,教師在這個階段應當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要知道,數學思維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初中,即將面對較難的數學知識,所以在小學階段打好數學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學六年級。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怎樣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呢?筆者依據這個問題從以下三大方面淺略地進行回答。
一、研究性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學校逐漸強調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其逐漸變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逐漸削弱教師在講臺上的作用。為適應教學理念的轉變,研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逐漸被大家所接受,漸漸走進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通俗來講,研究性教學是教師所采取的一種課堂授課方式,實施形式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針對當堂課所學內容進行自主研究學習,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達到教學目的。六年級的學生,因為已經有之前的小學五年數學學習經驗,故而已經擁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又因為即將升入初中學習更難的數學知識,所以六年級數學教師在課堂實施研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非常可行,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研究性教學可以給六年級學生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具體如下。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倘若對某件事物很感興趣,那么他便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為之努力,學生學習知識也是與之相同的道理。簡而言之,對一門學科感興趣是學生學好這門學科的第一步。小學六年級學生因為之前已經接觸過數學這門課程,他們對數學的學習是否感興趣也已有初步的判斷,怎樣激發學生更大的數學學習興趣是當前教師應考慮的事情,接下來筆者就說說自己的想法。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到位置與方向(二)這一章節時,就可以讓學生每兩人一組進行研究性學習,給每一組學生分發兩張上面帶有多個建筑和人物的圖片,讓學生選定其中一個人物,然后對其他人選定的人物和建筑進行描述,在描述過程中讓另一個小組成員判斷其說的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則指出錯誤之處。教師通過這樣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提高小學六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參與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2.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前,學校的課堂授課方式普遍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是一種灌溉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不知教師所云,教師不知學生的掌握情況這種不良的課堂教學現象出現。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確實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不應該喧賓奪主。新課改后學校逐漸意識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漸漸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研究性學習可以很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動性,加大學生的參與力度,教師可以多多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授課。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除法”時,就可以充分應用研究性教學,比如,教師可以設立一個找朋友的情景,組內成員A在找B的路上走了3 km的 ,B走了6 km的 ,問誰走的更多一些,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掌握分數的除法運算技巧與規律,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提高研究性教學的有效性。
二、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
在以前的授課模式中,教師進行課堂授課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安排教學大綱和內容,是一種應試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維的開闊,學校開始由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學校和教師都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堂所學習的知識能否實際運用到生活中,對學生的未來生存是否有幫助。經過大量的實踐發現,生活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內容極大限度地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生動起來,不像之前那樣死板與枯燥,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接受它。恰好數學又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頗為緊密的學科,所以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生活化教學能給小學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帶來的效果,具體如下。
1.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創新來源于生活,又能改變生活。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強調創新意識,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應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深思熟慮的事情。經過不斷地摸索,教師漸漸發現生活化教學這種授課方式直接關系到創新的來源和創新的用處,所以生活化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生活化教學對于數學的學習而言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時,結合小學六年級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可以充分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講授“分數的乘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辦一次計算比賽,讓學生應用不同的方法對一道題進行計算演練,最后判斷哪一種計算方法是最為簡便的,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計算思路。這種方式既加強了學生的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值得教師在課堂實際應用。
2.提高學生應用意識
一直以來,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一提到數學首先想到的就是計算、解題,這就反映了一種錯誤的教學思想:不重視數學的實際應用,這樣一種錯誤的思想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最初的教學目的偏離。數學教師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真正讓學生做到對知識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小學六年級是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已有一定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例如,教師在講授“百分數”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假設學生想要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現有4個旅行社可供選擇,分別是A、B、C、D。經調查發現,旅行社A的游客支持率為26%,B為28%,C為22%,D為24%,現問學生選擇哪一家旅行社得到優質服務的可能性更大。教師通過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采用一種生活化教學的方式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三、微課式教學的有效性
由于科技的進步,科技產品已逐漸深入到每個行業當中,其中也包括教育行業。學校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跟隨科技的進步,逐漸流行起一種新型的授課方式——微課教學。微課以其短小精悍、內容合理等特點所被廣大師生喜愛,它的展示途徑有網絡、多媒體,展示形式有圖片、視頻、音頻等。經過多次的實驗研究證明,微課對于小學數學的課堂學習而言,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六年級的學生即將步入青春期,在課堂上也更加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數學又是一門較為枯燥的學科,學生在課堂很容易走神。所以微課對于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而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課堂授課方式,它可以提高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性,并且在教學中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具體如下。
1.提高師生課堂互動
從教學的本質來看,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效度與學生的學習呈一個正比關系,師生互動效果越好,學生的學習接受效果就越好。但是,在以前的課堂授課中,教師會花大把時間去對一些基礎性的知識進行講解,從而致使沒有多余的時間去和學生進行溝通,師生互動性不高。微課的出現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使用微課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課堂授課內容講解完畢,這樣就可以留出其余時間和學生進行溝通,給學生答疑解惑,增加和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掌握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授“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利用微課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PPT展示幾種不同的圖形,然后再通過PPT向學生展示幾種不同的圖形測量方式,然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測量方式,說出自己的疑惑之處,教師再一一予以解答,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
2.突破教學重難點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教學重難點,這些都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核心內容。在傳統的授課中,有時候教師會因為想要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從而講得很慢,這樣就會出現在一堂課之內講解不完的情況,只能等到下一次再講,這樣就會造成學生接受知識不連貫,影響學習效果。微課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問題,微課可以將當堂課所學內容濃縮到很短的時間內,使當堂課內容當堂講完,避免出現知識不連貫的現象。
例如,教師在教授“圓”這一章節時,就可以通過視頻演示的方式,把圓的認識、周長、面積濃縮到一個視頻中,讓學生在學習圓的內容時有一個連貫性。通過視頻演繹的方式,讓學生的對于圓的周長和面積有一個深入的認識,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綜上所述,小學六年級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好數學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學的方式來改善課堂授課方式,提高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六年級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最后,教師還可以采用微課式的授課方式來增加師生的課堂互動,突破數學的重難點內容。
參考文獻:
[1]馬翠平.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12).
[2]王秀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4).
[3]蘇文磊.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2015(4).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