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
現代學前教育不僅是教育領域發展的成果,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會反過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現代學前教育構建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現代學前教育的模式和管理體制,期望能夠為地區發展學前教育提供參考,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現代學前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的關鍵期,需要充足的、高素質的后備人才力量。而從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實際看,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在將人力轉化為人才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還較小。現代學前教育是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的學前教育,堅持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為目標,使每個幼兒都能夠得到全面的、充分的發展。現代學前教育滿足了幼兒的身心發展實際,能夠為幼兒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能夠為地區經濟發展儲存更多的人才量。同時,現代教育學也能夠分擔家長撫養孩子的負擔,更好地投入到當地社會經濟的建設之中。
二、當前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辦學特色
當前,各地區的學前教育發展迅速,但放眼望去,各學前教育的辦學特色不突出、千篇一律,不能適應學生成長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例如,多數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嚴重,開設了與小學類似的課程,忽視了幼兒成長的自然規律,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
(二)法制保障不健全
當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學前教育法》,學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政府部門的責任沒有得到確認。同時,法律制度的缺失也不利于規范幼兒園的辦學,容易導致幼兒園的小學化。
(三)缺乏科學的規劃
當前,我國關于學前教育的發展還沒有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使學前教育在規模、質量等方面的發展隨意性強,這樣不利于各地區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容易導致地區差異的擴大,同時也不利于學前教育的持續發展。
(四)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僅占GDP的0.03%左右,與發達國家的還有很大的差距,使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的學前教育的發展缺乏經費,進一步加劇了入園難的問題。
(五)監管力度不足
當前,對學前教育的準入門檻、辦園標準和質量等方面還缺乏指導分析和督導,有關工作機制還不健全,各種問題頻繁出現。
三、現代學前教育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面向地區經濟發展
現代學前教育要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等積極轉變辦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根據社會的反饋教授幼兒相應的知識,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學前教育更要將重點放在開拓幼兒視野、提升幼兒思想認識上,使他們能夠從幼兒時期就能夠認識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要大膽改革,將落后的、不適應經濟發展的教學內容剔除,將那些綜合素質低的教師剔除出幼兒教師隊伍。同時,還要加強交流,積極向其他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幼兒園學習,重點學習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高標準要求自己。
(二)積極提高自身層次
地區經濟的發展需要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推動,而高層次的人才則來源于高層次的教育。作為人才接受教育的七點,現代學前教育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辦學層次。一方面,提升辦學理念。堅持以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為基本理念,以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為重要目標。充分發揮先進辦學理念的引領作用,推動學前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幼兒教師的層次。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我國的本科學歷的大學生十分充裕,研究生學歷的大學生也數量龐大。因此,幼兒園在招聘幼兒教師時應提高標準,要求教師的學歷最低為大專學歷,以期能夠帶動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此外,還要提升教學內容的層次。當前,多數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多為兒歌、手工、識字、算數等,雖然有利于提升幼兒的知識儲備,但從現代學前教育看,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現代學前教育要提升教學內容的層次,加強幼兒的勵志教育、磨難教育、鄉情教育、國際視野教育等,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政府要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政府應制定科學的學前教育發展規劃。政府教育部門根據地區幼兒數量、經濟發展實際等科學規劃學前教育的分布、規模等,確保每一名幼兒都能夠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第二,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規。各地區應根據現行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制定地方性的學前教育法規,切實保障幼兒的教育權、人身權、名譽權等基本權利,確保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三,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地區政府應按照學生的數量安排學前教育經費,同時還要在信貸、基建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第四,加強監管。政府有關部門、教育局等應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監管,嚴格按照有關標準對幼兒園的辦學條件進行定期審查和不定時審查,嚴厲打擊違規辦園行為,保障幼兒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發展現代學前教育必須堅持教學質量第一、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為導向。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的基礎,在提高勞動力素質,減輕家長負擔、解放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學前教育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緊跟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主動適應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積極適應生產方式的變革,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