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潔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西方國家的文化不斷的涌入我國,對我國研究西方國家文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英美文學的研究方面,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了解西方的文化內涵。基于此,本文以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哥特傳統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哥特傳統的主要特點,最后提出了哥特式文學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哥特傳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在時空上都是較為廣泛的,也是深遠的。該追溯到18世紀末期的文學創作方法,其不僅影響該時期作家的創作方法,而且為后來英美文學作家利用作品展現自己對人性以及社會的創作思想都有重大的幫助。由于哥特式文學作品數量不斷增多,其對英美文學的影響日益加大,甚至對社會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分析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對促進英美文學和社會發展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一、哥特傳統的概念
哥特,最早是北歐部分的一個稱呼,該部落是在歐洲南部條頓民族的重要分支,之后隨著與羅馬國家的人戰斗中的哥特人成為主要的戰斗力量而開始形成相對獨立的民族。盡管之后該民族因為受到文化發展的影響而逐漸顯示本民族的各個特性,但其喜歡戰斗的特征已經被很多人記住而廣泛流傳。之后,在文藝復興時期,法薩利將這個時期所有思想家都喜歡的建筑豐富,稱作為哥特建筑,這樣人們又開始認識到哥特。后來,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將野蠻、恐怖以及落后等很多詞匯的含義,都稱之為哥特,所以就出現哥特傳統。
二、哥特傳統的主要特點
(一)故事情節相當緊張刺激
哥特小說最主要的特征是利用很多極端的情節沖擊讀者的內心,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費蘭肯斯坦》。該小說中費蘭肯斯坦對巫術以及生物學非常著迷,他喜歡自己的事業,通過長時間的研究探索在實驗中成功制造出怪物。然而該怪物的長相很丑,多數社會大眾都無法認可,而費蘭肯斯坦因為社會壓力的逼迫不得已拋棄該怪物。然而這時該怪物對人類已經產生了情感,他不能理解人類拋棄他的原因,所以逐漸形成報復的心理。怪物采用很多極端的做法向社會發起報復,最后費蘭肯斯坦的命運也非常落魄。該小說內容給人一種恐怖以及驚險的感覺,可以激發讀者閱讀小說的熱情,體會到哥特小說中強大的魅力。
(二)小說情節較為恐怖
在哥特小說中也具備恐怖以及怪誕的特點,許多作者都采用特殊的表現方式建立恐怖的環節。采用變形夸張的方法將人性的罪惡都充分展現出來,這種罪惡往往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記憶。哥特小說內容恐怖以及怪誕具體表現在人和鬼是一樣的。比如:小說《費蘭肯斯坦》中主人公運用幾塊已經完全腐爛的肉制作怪物,若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通常,哥特小說中存在的場景以及情節都是虛幻的,難以在現實生活中件見到,有些場景容易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比如《修道士》中主人公通過墳墓看到許多尸體,這些尸體身上都爬滿尸蟲。這些寫作手法和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浪漫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側面表達社會思想以及政治思想。然而哥特小說往往都是采用較為直接的方法揭示政治經濟和到的宗教的罪惡,而且對人性的陰暗面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是最常見的用黑暗的方式揭示黑暗的方法,以充分發揮警醒的重要作用。
三、哥特式文學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哥特式文學深深影響著英美文學,對促進英美文學發展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就英美文學來講,文藝復興時期地戲劇是哥特式文學的主要源頭,在該時期文化由于被總結約束,承擔著普及宗教和傳播宗教的重要作用,所以其內容和故事情節方面都主要來源于《圣經》。后來,進入文藝復興使其后,在英美文學中人文主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其發展趨勢都由人文主義來決定,所以古典戲劇開始朝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在文藝復興使其,歐洲很多國家都是具有古希臘特點的悲劇以及戲劇,而英國和美國盛行的作品是以古羅馬作家為主要代表,融入多種文學元素,比如:兇殺以及復仇等等,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圪洞都是由于不同的心態塑造以及社會風氣形成。并且在文藝復興時期,很多戲劇作家在英美文學中的地位都促進者哥特式傳統的穩定發展,相反,對于英美文學而言哥特式傳統也有很大的影響。
自從19世紀20年代以來,很多專家學者都開始研究剖析哥特式傳統,這些研究都直接影響英美文學。在該時期,英美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所以哥特式文學對英美文學造成的影響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包括哥特傳統文學對歐美的迅速發展,一些著名作家創作很多廣泛流傳的經典的恐怖的哥特式作品,很多作品都充滿暴力的氣息。盡管在該時代此創作風格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但是并沒有成為英美文學的關鍵組成部分,浪漫主義文學在英美文學中才是最重要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哥特傳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英美文學健康穩定發展,英美文學作家創作理念的前提條件是哥特傳統,其描述內容是以殘暴的場景和神秘的情節為主,進而將社會的各種陰暗面都揭示出來,也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哥特文學蘊藏的魅力。哥特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其創作主題主要是社會的道德底線以及是非黑白等等,在英美文學發展中其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單位: 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