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 王志凱
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的發展可以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體驗經濟為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發展提供了導向。因此,鞍山市教場溝村生態園開發應積極融入體驗經濟的理念,依托于“農業景觀化、新村景區化、農居景點化”的目標進行創建,打造當地旅游資源與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資源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提高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發展動力,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體驗經濟與教場溝村
體驗經濟就是以商品為道具、以服務為舞臺、以體驗作為主要的經濟形式,是服務經濟的后續延伸,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特征,也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體驗經濟,是“人類需要層次升華的必然趨勢”。
在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要積極應對目前面臨的實際情況和問題,貫徹體驗經濟視角下的現代生態農業旅游理念,逐步推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著力打造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發展模式。教場溝村位于遼寧省鞍山市,這里物產豐富,風景秀麗,山清水秀,而且民風淳樸,是一個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態園的地方。
二、教場溝村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的發展現狀
(一)發展優勢巨大
鄉村生態旅游是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鄉村便成為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旅游發展的主要地區,為將教場溝村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成為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教場溝村不僅充分體現鄉土氣息和農家特色,而且運用一些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并結合附近的旅游資源(冰峪溝)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及對園內綠色食品進行線上線下銷售。另外,充分利用教場溝村的民間習俗、工藝、飲食等資源,通過農業生態園中進行充分的傳揚和保護。這對于增加本地農民收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資源整合效率高
教場溝村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是集種植、觀賞、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園區。按照“農業景觀化、新村景區化、農居景點化”的思路,通過規劃、設計、施工,把農業生產、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游客參與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教場溝村區位、生態、自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優勢,走農旅結合、文旅互動的特色發展路徑。生態園劃分為:農事種植體驗區、旅游體驗區、線上線下體驗區等三大板塊。將自然觀光、農事體驗、餐飲娛樂、蔬菜直銷、生態開發等融為一體。未來將以此項目為基礎,增加養殖體驗區,科技示范區、園林設計區等,重點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特色有機農場及旅游休閑的“世外桃源”,來滿足受眾人群的需求。
(三)三產互融互通
在教場溝村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要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互融互通,把農耕體驗活動、農業產品推廣、休閑文化娛樂、養生度假旅游等有機結合起來,將傳統的單一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改造成為現代休閑旅游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充分利用產業價值的集散效應。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融合發展,打造成農業休閑體驗式發展模式。
三、體驗經濟視角下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的發展路徑
(一)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發展要具有獨特性
堅持“一村一風情,一村一特色”的設計,打造“百花齊放,百村爭鳴”的發展局面。將農業生態園建設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發展史、 學習農業技術、學習農業知識的休閑旅游活動。嘗試具有特色的經營模式、通過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打造出不同形式、風格的旅游產品。以創意的方式引起游客的興趣, 為游客體驗農業、感知農產品創造有利環境,從而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在農業觀光體驗活動中,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向游客介紹農業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術,解答游客在體驗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例如認知各種農作物的品種、類別,每種農作物的生產周期,了解無公害蔬菜和水果實際栽培技術等.使游客在觀光旅游的同時, 還可以學習很多生活常識。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發展要面向大眾旅游者,更加注重惠民
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旅游市場可以有少數高端的農業生態旅游產品推出,但是根據教場溝村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應主要面向中低端旅游者這一更多的消費群體。這樣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旅游服務的人群才能更多更廣泛,受眾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旅游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正在到來的大眾旅游時代,要求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產品惠及更多的旅游者和居民。通俗來講,惠民的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旅游就是要更加接地氣、大眾化,以大多數旅游者的需求為導向,重點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特色有機農場及旅游休閑的“世外桃源”,來滿足受眾人群的需求。
(三)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發展要培植精品,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農村生產優勢,培育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態旅游型觀光農業精品,采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等科技手段,運用有機農業栽培技術進行無公害蔬菜和水果果生產,打造農業生態園特色,形成“綠色、環保、安全”的形象,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能夠持續性發展的現代化觀光農業生態園。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