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杰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東北地區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近些年,我國處在經濟整體升級轉型期,然而,東北地區卻出現了很多企業經營疲乏、部分行業不景氣、經濟上升乏力的現象,現在這些現象正在逐步影響人們的生活。究其原因,主要是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民營經濟發展滯后,缺乏活力,主要靠投資和要素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沒有完全改變。
當前東北地區企業發展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問題,這些成本大致包括:
(1)原料成本。原料成本是一個企業最基本的支出,即指取得原料的成本。包括原材料購入成本、運輸費用、運輸過程中合理的損耗等等。
(2)雇員成本。隨著經濟發展,人力資本在企業支出中占比逐漸增多,這其中包括工資成本、培訓成本等,而工資中又包含五險一金或者五險二金,這些都屬于雇員成本一部分。
(3)賦稅成本。賦稅是每個企業應盡的義務,這實際上也構成了企業的一部分成本。
(4)融資成本。企業要擴張或者發展大部分都需要進行融資,而融資成本就是資金使用者支付給資金供給者的報酬。這些成本當中對于企業至關重要的就是融資成本。
要扭轉這種局面,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改革來實現,而優化金融環境,改善營商狀況,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無疑是改革的牛鼻子。雖然近些年網絡虛擬經濟發展迅猛,但是物質生產仍然是第一性的規律,不會因為虛擬空間的發展而失去這一地位,所以,改善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尤其是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關乎實體經濟成本的關鍵是金融,金融環境的優化可以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最終改善實體經濟營商環境,提升東北地區經濟活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金融大環境下,銀行業是其他實體經濟企業主要的融資來源,而銀行在給其他實體經濟融資的時候也面臨一些困境。金融機構本是由實體經濟做支撐而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銀行在降低其他企業融資成本的時候也實現了它的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在實踐中,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遠離初衷,銀行在給實體經濟融資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
(1)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低,金融機構普遍反映有前景的信貸投放項目少。一般情況下,市場化程度越高,區域信貸風險越低。而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低,營商環境得不到改善,經濟與科技結合的障礙突出,創業思想及活動不活躍,新興產業得不到引進或者發展滯后,金融機構可貸項目少,風險高,所以金融機構貸款意愿弱,企業得不到發展,最后導致惡性循環。
(2)對于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缺乏風險狀況的識別手段。中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來說抗風險能力低下,金融機構在尋找貸款對象的時候,勢必要以大企業為主,但是也有部分中小企業發展前景廣闊,而由于金融機構缺乏對于中小企業的風險識別手段,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
(3)對于經濟環境的疲軟,金融機構收縮信貸。經過對商業銀行的調研,近幾年由于銀行呆賬壞賬的逐漸顯現,銀行逐漸收縮信貸,并且致力于收回有問題的信貸以期減少銀行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實體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4)金融環境惡化,金融機構弱化了支持經濟發展的動力。近些年金融機構的前期貸款問題逐漸顯現,加之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導致銀行業務經營以保守為主,支持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給企業融資條件更加嚴格,導致企業融資困難。
(5)新型金融機構的出現,使得金融資源流失,金融功能弱化。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融資渠道,這就使得原本屬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流失,金融功能被弱化。
我們國家現在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經濟分化趨勢明顯,而東北地區在此時經濟疲軟,于是振興東北成了每一個東北人心中的夢想和目標。振興東北的關鍵在于改變金融環境,營造健康向上的營商環境,針對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問題和銀行在給實體經濟融資中出現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1)推進價格改革,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在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輔助以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在市場中尋求滿足自己要求的價格來控制企業成本,這一過程也是市場對企業一個優勝劣汰的調整過程,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2)完善社保體系,有效減輕企業用工成本負擔。目前主要的改革是要從國家的角度對社保基金方面加大投入,基礎養老保險實行全國統一管理,實現全民社保的效率與公平。同時,要合理的保障員工的最低工資標準,國家在補貼范圍與補貼標準方面合理提高,幫助企業減少用工成本方面的支出。
(3)推動稅收體制改革,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在2019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增值稅改革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大部分針對的是制造業和小微企業。改革的稅種和針對的對象有限,并且實施的過程比較緩慢,隨著經濟的發展希望在稅收方面擴大優惠稅種,降低稅率,同時清除一些不必要的收費項目,才能最終達到減輕企業成本的目標。
(4)對于中小企業,保險機構可以推出對于中小企業的保險或者擔保產品,鼓勵銀行對于有前景的好企業給予優惠貸款政策。這一方面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減少了銀行的壞賬風險,有利于二者發展。
(5)對于東北地區經濟疲軟狀況的發生,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金融機構扶持地方企業的發展。結合東北地區的經濟運行情況,應該加強政策研究,出臺針對東北地區的更有力的經濟政策,盤活企業活力,支持金融機構對地方企業的扶持。
(6)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增強支持實體經濟能力和可持續性。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可實現資本補充,這樣,在商業銀行經營的過程中,就有更多的資本支持銀行的資產業務,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直接的支持作用 。
(7)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重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完善金融征信系統,有效選擇貸款客戶。互聯網主要注重平臺的建設,“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構建由供給者和需求者提供各種數據、結合互聯網的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秉著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思維,融入安全、風險、收益的金融思維,整合了大量的金融數據。銀行可以利用這一資源,完善風險架構,有效選擇貸款對象。
(8)完善P2P發展政策,增強對P2P的監管,發揮直接融資的功能。P2P網貸動搖的是銀行的根基業務——信貸業務。雖然最近關于P2P網貸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這一新興業務的出現,必然有其可取之處。P2P在網貸方面有其便捷性和合理性,針對它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加強監管,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來對其進行規范,為支持實體企業的發展發揮融資作用。
(9)規范發展債權眾籌、股權眾籌,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直接融資模式,其中包括債權眾籌和股權眾籌,在其發展過程中,應該從法律、經濟等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規范,保護投資人和融資人的利益。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