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海霞
摘 要:幼兒生成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謂幼兒“生成活動”是幼兒依據(jù)自己的興趣、經(jīng)驗和需要,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自主產(chǎn)生的活動。從定義上來講,生成活動就是以幼兒自己為主體,在活動中根據(jù)本人的興趣、愛好等提出問題,在活動中收集資料,找到方法,從活動中得到樂趣,增長知識,促進成長的一種方式。老師只是作為活動的支持者,輔導者引領孩子完成整個活動,它能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正確對待生成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幼兒興趣;生成活動
一 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捕捉孩子的興趣和需求。
《綱要》提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教師要善于傾聽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學會支持孩子。當孩子對某一事物產(chǎn)生興趣時,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當他們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教師更應用孩子的眼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知世界。細微觀察,及時察覺,分析孩子行為產(chǎn)生的背景和真實意圖,盡可能全面客觀地解析孩子,捕捉到來自于孩子的信息。在生成活動中,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視教師的支持、幫助、引導,而老師的觀察力是激發(fā)孩子在預設課程中生成新的活動的關鍵。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促成生成和預設的相互轉化,在更高層次上滿足孩子發(fā)展的需要。我們老師只有真正走進了孩童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才能解讀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時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引領著我們的孩子去探索周圍生活。
案例一:給小鳥“安家”
在幼兒園的小花園里,有一片小樹林,那抹美麗的綠色總吸引著孩子們前往游玩,或捉個迷藏,或乘個陰涼,或漫步在小徑上聞聞花香。這天的午后,我和孩子們又坐在樹陰下聊著天,他們七嘴八舌地講著各自的見聞,忽然,幾只小鳥撲楞楞飛了過去。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快看,小鳥!”明明大叫一聲,所有的孩子都站起來,叫到:“小鳥,小鳥!”小鳥被這齊刷刷興奮的聲音嚇跑了。“哎,飛走了,不見了。”孩子們失望地坐下,談話又繼續(xù)開始了,這一次,小鳥成了主角。“我考考你們,誰知道小鳥的家在哪里?”彤彤的問題剛問出來,就得到了眾多的回應:“這誰不知道,是在樹上,是鳥窩唄。”“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要是我們給小鳥做個鳥窩,那小鳥不是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了嗎?”彤彤興奮的叫了起來,小臉被自己絕妙的想法漲得通紅。“我也要做,我也要做。”孩子們一聽做鳥窩,都紛紛跳起來表示贊同。于是為小鳥做鳥窩的活動開始了,活動中,孩子們自發(fā)分工合作,每個人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小鳥的愛。做鳥窩的材料各有不同:有稻草、舊布、篾條、彩帶等等。為了讓小鳥更喜歡我們的鳥窩,孩子們別出心裁,有的在鳥窩上裝了秋千,有的在鳥窩上安了煙囪、樓梯,有的還給小鳥配備了盥洗室……接著,他們邀請保安叔叔幫忙,把自己做的鳥窩掛在了樹上。在做鳥窩、掛鳥窩的活動中,“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積極情感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二 教師要有正確的評價力,善于統(tǒng)整和提升孩子的學習經(jīng)驗。
生成活動的課程不再完全是由教師預設,而是可以由師生共同構建。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追隨幼兒,要善于根據(jù)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需要,將生活中產(chǎn)生和發(fā)現(xiàn)的奇怪現(xiàn)象或是幼兒急于想知道和解決的問題,及時納入到課程和活動中來。要善于幫助、支持、引導幼兒不斷研究探索,并善于從他們的表現(xiàn)、小組爭論、圖象表征中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合和概括,并抓住其中的關鍵經(jīng)驗加以提升,或是將有一定挑戰(zhàn)意義、帶有共性的問題,通過集體教學的形式予以解決。
案例二:有趣的小螞蟻
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常常看到他們的身影蹲在草叢中尋找著……原來他們對小小螞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愛的小螞蟻吸引了孩子們的視線,他們在與螞蟻的直接接觸中,產(chǎn)生了許多問題:“螞蟻的家在哪里?”“螞蟻有媽媽嗎?”“螞蟻吃什么?””等等。順著孩子的興趣,我們開展了捉螞蟻、螞蟻的糧食、螞蟻的種類、螞蟻搬豆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找到了捉螞蟻的幾種適宜的方法,學會了記錄、實驗、查找與分析資料,發(fā)展了他們的想象力。應該說,假如沒有老師對孩子興趣的價值分析與引導,孩子們對螞蟻的關注不一定導致活動的產(chǎn)生。因此,具有責任心和一定專業(yè)素質(zhì)的老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分析孩子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活動的條件和創(chuàng)設相關的環(huán)境,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以促進他們的發(fā)展。
三 教師要有多變的回應力,滿足孩子的不同發(fā)展需求。
葉瀾教授指出:“孩子的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面對著動態(tài)、靈活和開放的生成過程,我們教師的回應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的“回應”就是指教師從孩子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適時適宜地回應,并引導他們?nèi)ヌ剿鳌⑷ヌ魬?zhàn)。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孩子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孩子,引導他們進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
案例三:蚯蚓的故事
一場春雨后,幼兒園的草地上出現(xiàn)了一堆堆疙疙瘩瘩的小土丘,這引起了我班孩子的注意。“這是什么呀?”“是從地下長出來的嗎?”有個別膽大的孩子翻開了土堆,看見深紅色的影子一閃,“快看,有個東西不見了!” 成成大叫了起來:“這是什么東西啊,好可怕!”“它是不是蛇?怎么這么小?”成成說完又自言自語。 “它不是蛇,它是蚯蚓!”旁邊的麗麗對成成說。“是蚯蚓!哦!它又鉆進去了!”“蚯蚓在干什么?”“它咬人嗎?”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探索的行列。我問孩子們:“蚯蚓是從哪里爬出來的?我們找找看。”順著我的思路,孩子們有的去草地找蚯蚓,有的去泥地里找蚯蚓,我不時還聽到小朋友的議論:“小蚯蚓受傷了,好可憐哦,我們把它送回家吧。”“可是,小蚯蚓的家在哪里呢?你知道嗎?”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在討論著。成成瞪著大眼睛問我:“老師,你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嗎?”“小蚯蚓會不會咬人?”“蚯吲沒有腳為什么還能爬得這么快?”……面對孩子們一連串的問題,我并沒有一一回答,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我們: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jīng)驗。而開展“蚯蚓的故事”這一主題探究活動正是讓孩子回歸自然的大好時機。于是,一場關于探秘“蚯蚓”的主題活動拉開了序幕。
結語:
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我們的課程就無處不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教育資源,等待我們?nèi)ネ诰颉⑷グl(fā)現(xiàn)、去利用。回歸生活,潤出課程靈動之美,生成活動讓我再一次認識并感悟到“追隨孩子”的真諦。只要老師做個有心人,善于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選擇并生成課程,那么,源于生活的課程一定會給幼兒帶來靈動愜意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張金梅《生成課程對“預成課程”的繼承與超越》 早期教育, 2002,(08)
[2]華愛華《從“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談起》 幼兒教育,2004,(21)
[3]黃梅《教學游戲化的實施策略》[J] ,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4,(1)
[4]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