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霞
摘 要: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條件下,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中職教育越來越注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但是,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能忽視,學校應該引起重視。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起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就中職學生心理現況和成因進行分析,討論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幫助。
關鍵詞:中職體育;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影響
一 中職學生心理現況以及形成原因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競爭激烈,中職學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不僅會在身體上感覺疲憊,心理上也會形成一定的問題,例如整個人比較焦慮、抑郁、緊張等。存在心理問題的中職學生心理素質也不夠高,其承受失敗的能力比較差,個人意志力也不夠強,也不能很好地進行團隊協作等等。經過深層探究,中職學生產生各種各樣心理問題的原因如下:第一,就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不夠完善,導致還是有很多家庭是獨身子女,家里只有一個男孩或者一個女孩,對孩子會比較溺愛,不利于孩子意志力的養成,反倒致使學生產生一系列惡習,例如懶惰、自私、不尊老愛幼、不孝順等;第二,當前中職學生為了迎合社會需求,不斷進行知識的學習,自身的完善,常常讓自己很疲憊,過大的壓力落在他們的肩上,而又沒有辦法去宣泄情緒,釋放壓力,極其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嚴重形成心理疾病;第三,就客觀來說,進入中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學習素質一般來說都是比較低的,所以很容易出現教師對他們忽略的情況,對于學生來說,得不到教師重視,學習也沒意義,不管怎樣做,反正都不會有人在意,一部分學生就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情況;第四,進入中職院校的學生年齡都是比較小的,對于他們來說,還沒有足夠的自制力能面對外面的誘惑以及一些惡劣現象的影響,容易受社會影響,形成不良社會風氣。怎樣幫助學生走出這些心理問題造成的困境,重塑人生自信與光明是每個教師該去實施的工作,體育教師也不例外。
二 體育教學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積極作用
(一)體育教學在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起著促進
作用在中職院校中,進行體育教學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們會發現,體育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當然,不是說隨隨便便什么樣的體育教學都能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促進作用,那是需要學校對體育教程進行合理編排的,對于體育活動中的體育項目要進行認真篩選的。針對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興趣愛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安排合適的體育項目,只有在學生對體育活動感興趣的基礎上,才能更高效率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打個比方,對于那些患有輕微抑郁癥的人來說,也許自身不夠自信,不能得到他人的認同是產生抑郁癥的絕大部分原因,可以安排足球、籃球、排球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團體活動,需要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通過這些活動的鍛煉,能夠使學生在團隊上獲得認可,自身自信心也能夠提高。在體育活動中,也可增加一些大強度的體育活動,在活動進行中,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會集中到活動中,能夠短暫地拋棄煩惱,體育活動結束后,進行身體的放松,豁然開朗,會想明白很多事情。
(二)體育教學有利于學生放松心情,緩解壓力
體育活動的開展,能夠鍛煉學生身體,恢復生活學習中消耗的體力,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緊張的情緒得到放松,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積極的情感,對治療學生抑郁焦慮都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面臨了各個方面的壓力,體育活動時間是難得的學生能夠放松的機會,因此,學校在一周的學習課程中安排幾節體育課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揮灑汗水的體育課堂里,展開笑顏,能夠不管不顧學習中的煩惱問題,放松自己的整個身心,使自己的身體心靈都能夠得到滿足,有利于消除學習中產生的不良情緒。另外,體育活動在增加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在自身能力滿足情況下進行體育活動提高自信心,從而在學習生活中也會變得自信起來。
(三)體育活動能夠調節學生情緒
人的情緒是多變的,一個時間段就可以進行好幾種情緒的轉換,悲傷、喜悅、羨慕、失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的情緒,情緒是我們看到客觀事物現象產生的一種思想的表露,情緒是能夠反映我們內心真實想法的東西,揮之不去,輕易產生,我們能對它實施的行為也不過只有調節,將情緒變成能夠促進自身前進的動力。學生在繁雜的日常生活中,抽時間進行體育活動,能夠減輕壓力,放松心情。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情緒轉移,發泄消極情感,獲得心理放松。有實驗證明,患有抑郁、焦慮的人如果能夠通過體育鍛煉進行治療,效果是比藥物治療要好得多的,并且基本不會復發?;加薪箲]抑郁的學生在高強度的體育活動結束后,焦慮抑郁程度會有所下降。因此,體育教學中,教師也要掌握合適教學方法的使用。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能夠對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積極作用,學校教學應該好好抓住體育活動的這個優勢,組織開展合適的體育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心理環境。
參考文獻:
[1]朱秀英.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干預措施[J].科學中國人,2016(0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