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陳小兵
統計資料表明,約40%~80%的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其一因機體代謝異常,能量消耗增加;其二因放化療引起食欲減退。而營養不良會降低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縮短生存時間,營養治療不足也是目前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醫患雙方對腫瘤營養治療的重視程度都還很不夠,而且,公眾營養知識來源渠道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參差不齊。因此,部分患者對營養治療的認識存在誤區,導致自身營養狀況難以支持抗腫瘤治療。概括起來,常見誤區有以下幾點——
營養素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內營養素可分為蛋白質、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7大類,其中蛋白質、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發揮著主要功能。 而各類食物所含有的營養素成分和數量都是不同的,如雞蛋富含蛋白質、牛肉富含鐵、菠菜和芹菜富含纖維素,只進食幾樣食物,仍會導致營養攝入的不均衡。
我的建議是: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防止營養不良及腫瘤惡液質(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形如骷髏、貧血無力、完全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極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綜合征)的發生。所以,腫瘤患者應以平衡膳食為原則——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 通過每日膳食仍達不到目標需要量時,應給予腸內營養。與普通食物不同,腸內營養采用現代制藥或食品工程技術配制,營養全面,搭配合理,中、小分子營養素組成、化學成分明確,易于消化、稍加消化、無需消化即可吸收。
事實上,腫瘤細胞的生長速度跟患者攝入多少營養并無關系。不攝入營養,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結果吃虧的只能是患者本人。
我的建議是:營養支持應該成為腫瘤患者的基本治療措施。
所謂“發物”,意指能使疾病加重或誘使疾病發作的某些食物,一般包括水產品中的帶魚、鯉魚、蛤蜊、螃蟹、蝦;畜肉類的羊肉、狗肉、驢肉、馬肉和老母雞肉等;以及蔬菜中的韭菜、芹菜、香菜和茴香等。實際上,上述動物肉、蛋都是優質蛋白來源。提高飲食中的蛋白質比例能明顯提高腫瘤患者的體能,延長生存時間。盲目忌口只能使患者的營養狀況日趨惡化。目前為止,未見明確因食用發物而導致腫瘤復發的病例,因此,這些信息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我的建議是:腫瘤患者的忌口應該因病而異,因人而異,因治療方法而異。葷素合理搭配,才是最佳的飲食選擇。
許多腫瘤患者在治療期間經常互相交流飲食經驗,有些患者會盲目跟從別人的做法,比如補充所謂的抗癌食物、抗癌保健品等。在這些補品中,傳統醫藥如靈芝孢子粉、冬蟲夏草等最受熱捧,并且價格昂貴,很多人都認為其能增強免疫力,與放化療配合可以增加治療效果,減輕不良反應。但事實上,這些東西缺乏主要營養元素如蛋白質、糖類等,無法提供充足的能量以供機體進行代謝。打個比方,主要的營養素(蛋白質、糖、脂肪)就像提供能量的“木柴”,而這些“補品”就是“助燃劑”,當在身體連“原材料”都缺乏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少“助燃劑”都沒有辦法燃燒起火焰。
我的建議是:是否需要食用“補品”,請聽從正規醫院專業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