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胡小吾
患者李老伯,76歲,兩年前因不明原因的右下肢行走拖拽入院檢查,自述這種情況已持續2~3個月。詢問得知患者便秘、噩夢已經半年,觀察發現患者動作較慢,右下肢僵硬且伴有輕微抖動,給予患者頭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雙側基底節區腔隙灶,門診診斷為帕金森早期。遂對其進行了一些帕金森病基本知識教育,并開了藥,囑其門診復查。隨后門診也都囑其服藥。然而,近來發現患者癥狀發展比較快:步履艱難,面無表情,情緒低落,駝背,四肢不自主抖動,聲音低沉,洗澡穿衣都要老伴幫忙。正當我們對病情的迅速發展感到困惑時,患者家屬告知,其并未用藥治療,以致病情發展。
在醫學資訊觸手可及的今天,人們醫學科普知識較前大大提高,但也不乏李老伯那樣鉆牛角尖、“頑固不化”的。我們問他為啥不吃藥,李老伯說:“是藥三分毒,我想能不吃就不吃,看看自己能不能頂得住,實在頂不住了再吃唄。”李老伯還強調,自己聽別人說“帕金森病吃藥的話,病情會越吃越重”,李老伯害怕病情加重,索性也就忍著。
沒錯,中國早有“是藥三分毒”的民間諺語,但我們真的可以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就不吃藥嗎?帕金森是可以不用吃藥單靠忍的病嗎?顯然不是!左旋多巴類藥物作為帕金森病治療領域的基礎用藥,早期臨床運用效果很好。然而,服用左旋多巴類藥物3~5年后,“開關現象”或者“異動癥”就會出現。若出現這些副作用,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類型及劑量,切勿自行換藥、加減藥量。
若患者病情已經發展很嚴重,如出現運動困難、行走無力等癥狀,無論患者如何改變服藥方案,都是于事無補的。想要帕金森癥狀得到最好的控制,需要進行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換句話說,藥物和我們每日吃的食物一樣,既可能為我們提供營養,也會制造毒性和垃圾。醫生的職責就是最大限度利用藥物好的一面,而將藥物壞的一面盡可能控制在患者可接受、醫生可控制的水平。
>> 相關鏈接
左旋多巴的“開關現象”
指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后期出現癥狀波動,突然在不可預料的“開”及“關”狀態之間轉換(突然不能活動或突然行動自如)。此現象與左旋多巴服藥的時間無關,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后緩解,且一天中可反復交替出現這些現象。患者形容病情的變化就像電源的開和關一樣,所以臨床上稱這種現象為“開關現象”。
當然,你說李老伯全錯了嗎?倒也不是。因為過去確實有這樣的治療理念,為了避免藥物運動障礙并發癥的提前出現,確診后并不立即治療,而是等到病情影響到生活質量,造成行動不便后才開始用藥。許多患者像李老伯那樣,擔心多巴胺類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推遲服藥開始時間。臨床中甚至有病程8~10年,癥狀已經是很嚴重的晚期患者,害怕藥物“太毒了”,還在苦苦煎熬,延遲服藥時間。但是,這種理念早已被更新和糾正了。
研究發現,藥物引起的運動障礙并發癥主要原因是與多巴胺受體突觸后膜的凋亡以及突觸前膜釋放囊泡能力的下降有關。運動障礙并發癥的發生不僅與長期應用左旋多巴制劑有關,還與用藥的總量、發病年齡、病程密切相關。用藥總量越大、用藥時間越長、發病年齡越輕、病程越長,越易出現運動障礙并發癥。目前最新研究認為只要每天服用左旋多巴總劑量不超過400毫克,不會使藥物運動障礙并發癥提早出現。因此,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應盡早啟動,盡早干預,以達到提高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如果到癥狀很嚴重,再去吃藥,效果也不會好。有個病友講得好,比如有好的新鮮蘋果,你放著舍不得吃,等啊等,等到蘋果都爛了再去吃,顯然再也吃不到新鮮蘋果的味道了。
患者到底應如何理性對待藥物的副作用?首先,看病應該到正規醫院,一旦出現藥物副作用,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無端猜忌。可以首先自行檢查一下藥物的有效期、包裝和外形是否符合規定。然后細心閱讀、對照一下說明書中有關副作用的描述。如果發現自己的癥狀在描述之列,說明你的副作用屬“意料之中”的不良反應。如果不在,最好盡快向主診醫生反映情況,醫生會常規啟動藥物副作用監測機制,并及時告知你下一步該怎么做。如果副作用很明顯,并難以承受所造成的痛苦,建議立即停藥,并盡快向主診醫生反映。
對待包括藥物在內的任何治療手段都應該擺正心態,既不能寄以過高的期望值,又不能草率對待醫生的處方。理智的做法是尊重醫生的醫學素養和勞動,認真聽取和遵循醫生包括飲食、生活方式調整,服藥時間、劑量等等在內的各種囑托,嚴格按照處方規定的要求按時足量使用藥物。
總之,藥物只是疾病治療的其中一種方式,藥物也和人一樣存在著好的和壞的多面性效應。治好疾病是醫患雙方共同的目標,醫生能做的只是全面評估和權衡某一種藥物對患者的可能獲益和可能危害,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治療性價值,同時規避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而作為患者,理應擺正心態,并積極、耐心地配合醫生。
目前還有理論認為帕金森病早期進展較晚期快,究其原因是由于早期存在有害的代償機制,盡早開始藥物對癥治療,可能打斷有害代償,延緩病情發展。當患者出現癥狀時其大腦基底節區多巴胺能細胞已經凋亡一半,如果多巴胺能細胞只剩20%,那醫生還能有什么作為呢?因此,目前主流觀點是一旦早期診斷,即應該盡早開始治療,爭取掌握疾病的介入時機,對今后帕金森病整個治療成敗起關鍵作用。
帕金森病目前尚無法治愈,臨床上治療方法有藥物、手術、康復及心理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為首選,且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始終,手術是治療的有效補充。所以,科學服藥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