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雄 鄧喜英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規范建設,在不同歷史時期因形勢變化所需而適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探尋4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思路方法、舉措與實現途徑的演變,揭示其中蘊含的政策演變規律與方法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縱觀改革開放40年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所經歷的“撥亂反正”重構(1978-1989)、規范改進(1989-2002)、開拓發展(2002-2012)、創新發展(2012年至今)四個階段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含著某些演變規律。
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始終圍繞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核心命題,依據時勢變化、社會發展需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自身發展規律,按照“發現問題→政策調適→解決問題”的基本路徑,適時從價值取向、課程體系建設、教育內容、管理體制、人才隊伍建設和教育實效性等諸多方面進行漸進式地修正、改進,使政策體系得到不斷完善。譬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逐漸演變,就是對這一定律的最好詮釋。
考察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變歷史,我們發現:從政策價值取向看,由以為“四化”建設培養人才[1]、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2]為社會本位價值的“一維性”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三貼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社會本位價值與個體本位價值相統一的“兩維性”轉變;從規定育人實踐看,從最初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進而拓展到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4];從規定教育內容看,從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政治理論教育為主發展延伸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等。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現出由宏觀走向微觀,由籠統到具體,由寬泛到細化的由“一”而“多”的發展定律。
一般而言,促推公共政策制定的動力源不外乎于“外部環境驅動和政府內部驅動”兩種基本形式。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5]。這也就決定了當代中國公共政策的輸入過程呈現出“內部輸入”[6]為主導的一般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為中國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反映了這一規律。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均是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目標出發,立足于時代發展特征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矛盾,自覺主動地適時進行社會利益要求的認定與利益綜合的輸入,提出育人目標、基本原則、工作方式、領導管理以及采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等。即按照“社會需要什么,學生缺少什么”的原則,以內輸入為主導的方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內容,強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守則。
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是美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思在研究經濟制度演進時所發現并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其產生依賴,即“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7]。考察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我們不難發現在價值取向、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管理體制等政策設定上呈現出“路徑依賴”現象[8]:(1)在價值取向上始終突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本位價值目標,而對個體本位價值目標卻存在“虛化”現象;(2)在教育內容規定上始終突出了“立德樹人”、“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學校工作首位”的政治理論教育;(3)在教育方式上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而始終突出了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與作用;(4)在管理體制上始終強調了校級黨政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體而不斷強化其作用等等。
習近平同志強調,“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相統一的方法論,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9]因此,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思想,考察解析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具體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同志說:“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其不同的矛盾與問題。因此,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調查研究,制定措施、出臺文件,從而確保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過程、執行、效果等方面的連續性、穩定性與有序性。為了糾正“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思想路線對大學生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嚴重“內傷”,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等系列文件,“撥亂反正”,重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框架;頒發《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旨在反思國內“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11]、總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教訓,糾偏、規范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中發〔2004〕16號”)及其17個配套文件,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三個貼近”、“6個結合”、“四個建設”和“三全育人”等政策指向;基于“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戰略考量,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中發〔2017〕31”號)等系列文件,全面系統謀劃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三因”理念。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事實上,這也是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所始終遵循的基本方法。概覽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所經歷的“撥亂反正”重構、規范改進、開拓發展、創新發展四個演進時段,鑒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體對象、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國際國內態勢等各種因素都是動態變化發展的,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制定的政策除恪守“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不變的情況下,在價值取向、內容規定、工作思路、基本原則等具體政策規定方面均呈現出時代特征和歷史階段特點。人才培養目標上從“又紅又專”,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新人,再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內容上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到“五講四美”教育,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教育,到“理想教育、國情教育、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再到“傳統文化教育、網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實踐上從“教書育人”,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再到構建“十大育人”體系;課程體系設置上從“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等等,無不體現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政策制定原則與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變化發展的性質。人們對事物規律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所以,采取“先宏觀后微觀,先籠統后具體”的“先寬后細”法,先出臺一個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而后根據發展需要和政策實施情況而適時出臺更加具體、細化的配套子文件,最終系統構建某一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體系,成為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實踐的具體體現。譬如,自中發〔2004〕16號文件從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主要任務、課堂教學、有效途徑、黨團組織、隊伍建設、社會環境、組織領導等九個方面做出提綱挈領的系統規定與要求后,隨之又出臺了17個相關配套文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設置、學科教材體系建設與管理、隊伍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又如中發〔2017〕31號文件從基本原則、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加強和改善黨對高校的領導等7個方面作出戰略部署,成為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動指南。于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實施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等系列文件相繼頒發,進一步細化了31號文件的戰略部署。
探尋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內在演變規律,以及考察黨和國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方法論,旨在揭示規律、運用方法、指導現實。
(一)以問題為導向制定政策,因時勢漸進調適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科學化、合理化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政策既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產物,又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制度性工具。政策能否真正起到改造世界的功效,根本前提在于其合理內核是否是基于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之上提出解決相應問題的科學合理的舉措與原則規定。從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化看,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問題導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大學生的心理個性特征與政治思想狀況、外部環境形勢等開展認真調查研究,搜集資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政策既不可能“一成不變”,也不是“一刀切”。政策文件一旦出臺,我們既要及時關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異化”現象;又要及時關注外部環境變化所引起的政策自身的“不適應性”、“滯后性”;還要關注政策運用中的“區域差異性”,以此因時因地作出政策調整或靈活變通。當然,政策的適時調整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要正確地處理好“新”、“舊”政策之間的“存”與“廢”和“繼承”與“揚棄”的關系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繼起性和穩定有序。
(二)以“三因”理念變革政策,消解“路徑依賴”現象,是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永葆生命力的客觀需求。根據路徑依賴定律,無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好壞,一旦步入某種路徑,都會出現“路徑依賴”現象,影響政策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政策制定、政策執行過程中必須謹防并設法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路徑依賴”現象。而“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三因”理念則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這就是:(1)“因事而化”,要契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個性的需求點,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學校各種實務相融合,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目標與個體目標相統一,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統一,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多元合力”機制,切實提高政策的實效性。(2)“因時而進”,要緊跟“互聯網+”、社會結構“扁平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等新的時代特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把握時機,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思路與舉措,增強政策時效與實效。(3)“因勢而新”,要著眼于國際國內大勢,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國情等特點,運用系統思維,著力于頂層設計,順勢而為,制定出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綱領性政策文件,規范、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國家大勢的良性互動。
(三)以先寬后細法架構政策,由“一”而“多”體系化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日臻完善的內在必然。根據馬克思主義矛盾普遍性原理,任一政策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窮盡一切矛盾與問題。這就決定了政策要真正發揮實效性,解決現實問題與矛盾,推動事物向前不斷發展,不僅取決于某個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更取決于某個歷史時期是否高屋建瓴地制定了一個綱領性或指導性政策文件并圍繞之出臺了系列配套文件,進而構建了一個科學合理的政策體系。縱觀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變歷史,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均在各自所處的歷史時期依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世情、國情、學情及時代特征,按照“先寬后細”思路方法,首先制定出了解決所處歷史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矛盾與問題的指導性政策文件,繼而根據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綱領性政策文件自身需要細化的條文要求及其在政策執行實踐中的發展新需求,適時相繼出臺一系列配套性子文件,最后構成了這一歷史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體系。借助于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構建的政策體系的執行與運用,以及不同歷史階段政策體系的相互之間的繼承與創新,使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體系、專業設置、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人才隊伍建設、領導管理體制等方面,由“一”而“多”地不斷拓展、延伸、深化發展,時至今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