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貝
(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901)
“兩個決不會”是馬克思對社會形態轉變過程認識的重要論述,強調新舊社會形態更替過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兩個必然”結論的得出是“兩個決不會”思想的孕育階段,之后馬克思、恩格斯長期深入多方面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并且不斷地對歐洲革命經驗進行總結,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無產階級運動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并在此基礎上,1859年1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了“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即“兩個決不會”的論斷?!皟蓚€決不會”的實質反映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通常情況下,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相適應才能保持存在的合理性,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體現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具體表現為落后的社會形態更迭為新的、更先進的社會形態的一般規律性。另外,在解讀這一理論的時候要注意不能簡單地用經濟是不是增長來衡量。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兩個決不會”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價值性,為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提供理論來源與依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發展不斷出現的新變化與新特點,以及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與特征,與時俱進。
“兩個決不會”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皟蓚€決不會”理論的提出過程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懈追求真理、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堅持將理論運用于社會實踐,使得所提出的理論經得住實踐的考驗,并且理論內容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不斷深化與完善,確保理論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兩個決不會”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性。時代與革命的發展要求人們去探索資本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過程、規律與特點,而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響應了這一時代訴求,在探索二者的發展歷程,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兩個決不會”論斷。“兩個決不會”思想指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與社會主義必然取得勝利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只有當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無法再繼續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只有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孕育成熟的時候,社會主義才會將資本主義取代?!皟蓚€決不會”告訴人們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一蹴而就的過程,都需要經過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程。
因為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所以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是在世界資本主義提供了成熟的“物質存在條件”基礎上才能得以建立,意即落后國家的人們不能單單憑借自己的主觀意志、愿望就人為地制造出社會主義。那么為什么落后國家的革命家能夠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并領導人民進行,是因為“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產過程中”,社會主義革命能夠發生并取得成功,是在物質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并且成熟的情況下。但是,眾所周知,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過程中,不乏落后國家率先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道路的過渡,這種發展特例是否違背了“兩個決不會”這一思想理論呢?是否是與這一思想相矛盾,進而會反證“兩個決不會”思想呢?答案恰恰相反,“兩個決不會”理論正是落后國家能夠走向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之一,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社會主義國家“早產”的依據。社會形態和生產力的特點與關系決定了一定條件下社會形態可以跨越自然發展階段,但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定按照客觀的歷史進程來的。所以,對于那些看似跨越社會形態進程率先走上向社會主義過渡道路的落后國家,盡管它們在社會形態上發生了改變,但是它們依然必須遵循“兩個決不會”實現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而不是背離遺棄這一思想理論。例如,在實現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采取迂回過渡的路線與方式,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制度,對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的利用等等,皆是肯定和遵循“兩個決不會”的具體體現。從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已過了近百年,在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物質條件日趨充分和成熟。所以我們要更加有信心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同時對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持有更堅定的理想信念。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兩個決不會”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并且堅持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關注與研究中,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更深刻、廣泛的規律對這一理論進行豐富與完善,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在這一理論中得到彰顯。
在對這一理論不斷地豐富與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深化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馬克思、恩格斯使得“兩個決不會”思想更趨科學化,更具備理論說服力。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給予了長時間的關注,作了深刻的觀察分析與總結,在已有的理論基礎上,使得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結論更加科學具體: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節的機制。這充分體現了“兩個決不會”思想的實踐運用。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條件是“兩個決不會”這一思想主要探討的內容,這一思想在提出后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實條件不斷地加深認識而被深化與完善。認識到了階級消滅的條件性、無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以及合法斗爭的可能性。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成為跨世紀影響人們,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不僅體現在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極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敢于尖銳地抨擊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更表現在不回避、不遮掩自己理論的不足,及時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補充修正自己的理論內容,使之不斷完善與改進,使得自己的理論與時俱進,“兩個決不會”思想也不例外。
“兩個決不會”與時俱進的這一特性也彰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皟蓚€決不會”理論不斷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實際相結合,生發出與新的時代特征相適應的新內涵。我們要認清時代的本質,探求與把握時代發展的規律,深刻認識全球化的趨勢。在時代本質不變的情況下,時代的主題卻并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在時代規律不變的情況下,時代規律的呈現方式完全有可能改變。但是,由于時代主題的變化和時代規律的變化,我們不能否認當今時代的性質和時代的發展規律。
“兩個決不會”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原始指南,有助于我們科學理解社會主義,避免進入傳統思想誤區,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同時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并科學對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實質,還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
“兩個決不會”思想是我們走出傳統社會主義誤區的理性向導,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出傳統社會主義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形式的誤區,及時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點準確調整為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正符合了“兩個決不會”思想的要求,從而使得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真正回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上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得以繼續前進發展并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一思想為我們的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明確的理論依據,是建設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從“兩個決不會”視角下審視中國社會主義實踐,有助于我們理性對待資本主義依然會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取得新發展的事實,指導我們更加科學地進行社會主義實踐,日益深入地持續探究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面對進入改革攻堅階段的中國,面對社會全面轉型中的重重矛盾與障礙,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并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推進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得更加成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兩個決不會”的思想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同任何其他形式的社會形態一樣,有自身的發展邏輯和發展規律,相比以往的社會形態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認知更加深刻和全面。因此,我們不能妄想資本主義制度會提前壽終正寢。我們既要看到資本主義根據現實發展選擇作出一定程度地自我調整來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孕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因素日益增長。
“兩個決不會”理論能夠讓我們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有更深刻和更長遠的認識。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趨勢和歷史命運并不會因為它局部地、暫時地出現的新變化而改變。并且毋庸置疑的是,我們要辯證分析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因為這一過程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但同時也使經濟風險在范圍上呈現全球化的特點。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并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危機的波及范圍逐漸擴大,影響程度也一次比一次更深刻,使得資本主義遭到重創。其次,資本追求剩余價值、追逐利益的本性依然存在,資本家雖然愈加懂得調節、注意緩和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但是其剝削工人階級的本質并未改變,甚至變得更加隱形、苛刻、冰冷,電影《摩登時代》中工人只是大機器生產過程的零部件的情況依然于當下存在,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各種固有矛盾并沒有消失,這些矛盾決定著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被更高形態的社會制度所代替。
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進程中,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無疑使得這一進程遭到重挫,社會主義發展進程進入低谷。我們應當如何對待這一歷史事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是選擇全盤否定還是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兩個決不會”思想能給我們提供正確的答案和導向。如果根據“兩個決不會”思想去評判,由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很低的國家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實際上并不是合格的社會主義。由于各方面實力都更加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長期包圍與戰略封鎖這些國家,這些國家本身的體制又不健全,存在著諸多問題。由于對客觀條件認識不足,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難免存在很多困難與不足,甚至存在諸多弊端,因此這些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難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整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遇到瓶頸期也是不可回避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進程中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由于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復實踐的歷程,不是一氣呵成的事業,在摸索科學的發展道路與模式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與失誤。帝國主義國家長期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和平演變的戰略,加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本身在改革進程中所做的錯誤的嘗試和抉擇,尤其是由于他們的領導人選擇了錯誤的道路。種種主客觀原因最終導致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目前從整體而言,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處于低谷期,面臨著許多挑戰。但是,這些都不能是唱衰社會主義事業的依據。而是要從發展的視角來看待這種情況?!皟蓚€決不會”思想,明確地指出,無論社會主義遇到什么樣的瓶頸和坎坷,都不能改變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這一社會形態的歷史趨勢。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彼赋鲆恍┥鐣髁x國家建設遭到嚴重打擊與挫折,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經受了鍛煉,吸取教訓,將會社會主義以一種更加健康的狀態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講話中有近80處提到了“社會主義”,并且充滿自信地指出我國在過去的40年面對國內外的復雜形勢,成功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總之,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應該充分認識和吸收“兩個決不會”思想產生的現實意義,深刻認識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不逃避、不懼怕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復雜性與長期性,同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團結合作,充分汲取資本主義的優秀文明的養分,推動社會主義力量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