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昌 王 笑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15年,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計劃》指出,要“加強以職業道德培育和職業素質養成為特點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職業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互結合,在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政策導向背景下,成為構建新型“大思政”結構,提升大學生、尤其是職業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切入點,成為一種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時代暖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各行各業對職業教育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素養的培育,尤其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結合引發廣泛思考。徐磊認為,“研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1],進而從兩者結合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及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近幾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長足發展,對兩者相互結合的討論不斷走向深入,主要包括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及路徑和方法研究兩個方面。
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方面,問題導向、意義導向的趨勢比較明顯。李萱認為,高職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規劃脫節”“認識淡漠”“準備不足”“力量不強”等,可以利用思政教育與職業教育間“功能的相關性”“內容的互通性”“教學效果的互補性”等功能,加強職業教育與思政工作的融合[2]。董林傲琦認為,大學生職業發展中存在“焦慮心理”“誠信缺失”“社會認識”等問題,思政教育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職業素養。郭玉偉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是高職院校發展改革的必然結果,有利于推動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戰略的實施,促進創業創業人才培養,提高全體學生的創業創業綜合素質。
在路徑和方法研究方面的討論,更為的充分。吳泰華從思政教育目標的職業性、隊伍的職業性、內容的職業性、過程的職業性及方法的職業性等方面出發,探討了職業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問題[3]。尹艷華認為,要基于職業素養視角進行思政教育創新,要“理論聯系實際構建創新形勢”“依托課堂構建思政教育空間”“整合資源提升思政教育品質”。在實踐中,部分學者對職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經驗進行總結,張芳基于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探討了思政課在現代學徒制教育中的教學改革新模式,探討從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方案等方面共同發力,提升教改效果;錢群雷、劉東風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了校企合作中大思政模式的構建,對職業素養的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將職業教育擺在了與普通教育相同的位置,其中指出,要“指導職業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職業精神的高度融合,已從國家層面得到了認同與肯定,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為重要的契機與方向。但是,如何實現兩者在具體課程、具體教學環節的統一,卻還是一個理論和實踐較為空白的區域,就更不論,單純將創新精神、敬業精神與思想課程或者課程思政單獨作為一個細致的方面進行思考與討論。
對于革命文化的思考和研究,歷時久遠,成果斐然。從紅色文化與革命文化的定義之爭,到內涵、內容、特點、歷史傳統,從革命文化當代價值的討論到其與文化自信培育的對接,我國學者們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革命文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
在基礎性問題研究方面,羅玉成、羅成翼就對五四以來革命文化的思想源泉、愛國主義傳統、革命斗爭傳統等開展過深入的討論[4];高毅分析了法國革命文化與中國革命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指出其在價值取向、革命原則之間的聯系性[5];柳玉英分析了革命文化工作者在革命文化形成過程中作用,“奠定了文化背景、推進了理論進程、建構了文化‘知識庫’、促成了理論成熟”[6];任曉麗則從高校革命文化傳統教育出發,梳理了建國初期以來的革命文化教育,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總結了寶貴經驗[7]。徐利蘭分析了革命文化的內容與特點,探索了革命文化時代性、科學性、人民性、創新性的特征[8];富家軍系統總結了革命文化的基本問題,包括思想內核、價值取向、理論基礎、發展階段性等問題,為革命文化實現總結向時代的轉向提供了很好的藍本[9];而李康平則總結了革命文化的內涵、學理特征、生成規律、理論品格等基本理論問題,深刻探究了其精神價值,為革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理路[10]。從基本的理論問題研究到時代價值的闡發逐漸成為革命文化的一種趨勢。
在時代價值方面,碩果累累。周武探索了革命文化與上海都市文化之間的關系,指出“作為一種隱性構造……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上海的特征”,牽動當代文化的整體變遷[11];張芳則探討了和諧文化與革命文化之間的關系,建議和諧文化需要正確繼承革命文化的成果[12];張耀元、郭元陽探討了革命文化對當前文化建設的意義,周曉靜、黃延敏探討了革命文化對社會轉型的價值,董成雄則思考了革命文化與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都是很有益的思考與嘗試。
2016年以來,學術界開啟了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培育的大討論。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培育革命文化、激發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重大的思想和理論契機。
例如,董敏以《新民主主義論》為切入點,探討了革命文化對提升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張婧則討論了革命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積極作用;劉煥明、殷林逸則認為應該對革命文化保持一種辯證思考,在“創新、批評、總結、和合”的過程中實現一種辯證發展,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郭冬梅則指出,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源泉,培育文化自信,要根植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革命文化教育一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之一,不論是《近現代史綱要》五四以來能人志士的矢志不渝,還是概論課“新民主主義論”閃現的智慧曙光,不論是紀念抗戰勝利、勿忘國恥“南京大屠殺”等特色校園活動,還是校園浮雕、烈士頭像等革命景觀的設計,革命文化都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對革命文化的案例探索與大學生當前的職業素養培育的相互結合卻有些許不足。
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聯系,思政課的育人功能決定了其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必然發揮主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相結合、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亦能夠將其與形勢教育相結合。而革命文化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重要源頭,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形勢教育的歷史承載。因此,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思想實際、理論構成,乃至傳統教育案例與當代創新創業教育均有可以鍥合的地方。以革命文化教育為切入點,如何如何更好地創新教育案例,能夠完成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案例教學的一個現實共鳴,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導向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質量,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因此,我們認為,國家已經從頂層設計的層面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發展方向,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為重要的契機與方向。但是,如何實現兩者在具體課程、具體教學環節的統一,是我們暨需思考的問題。以革命文化為切入點,創新開發革命文化的案例教學,能夠完成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與思想政治案例教學的一個現實共鳴,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導向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質量,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有著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