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釗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
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在消費領域,中國‘互聯網+’創新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工業和制造業領域,也要把‘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這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在此背景下,作為培養高新科技人才的高職院校,如何引導學生培養具備發現商機的眼光,并堅定實踐創業想法,對整個創新創業教育乃至人文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1]。本文以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0名學生為對象,調研學生的創業素質現狀,構建創業素質通用模型,為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提供參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建議。
以心理學心理過程理論為導向,構建了“認知、價值判斷、意識”調查模型[2]。其中“認知”是高職院校學生對創業概念、創業相關政策以及形式分析與把握的了解程度;“價值判斷”是個人在選擇創業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愉悅性;“意志”是個體在接觸和創業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外部因素”指在創業準備過程中的各種限制因素,包括資金、創業環境等。
調研問卷包含14道客觀題和1道主觀題,共15道題目,共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有效率達97.5%。其中男生53份,占27.6%,女生142份,占72.4%。問卷涵蓋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具有較廣的覆蓋面和較強的代表性。
調研結果顯示,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創業基本知識和相關政策與形式方面的認知嚴重缺乏,這也是導致其創業意識不強烈的原因之一。僅有6%的學生主動了解有關風險投資的信息的比例,而知道但不了解或不清楚的比例高達94%;對國家出臺的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有清楚和了解的學生僅占6%的比例,而有19%的人完全不了解;對學生是否主動查找資料撰寫創業計劃書方面的調研,我們發現沒有寫過的學生比例高達90.77%,這些說明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創業認知方面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創業意識。
通過了解大學生對創業的定位和直接目的進行分析個人在選擇創業活動過程中的價值判斷,以判斷該項因素的現狀。調研結果顯示,68.72%的學生有正確的創業價值觀,能夠將創業作為人生事業來對待,而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賺錢的工具。同時,有超過六成的人認為創業可以有效地鍛煉自己的能力,以致實現自身人生價值。
在市場經濟下,新興創客正面臨著較以往更大的困難或威脅,大學生創業更需要有堅強的創業意志現狀作為基礎。對創業自信心的調研顯示,超過50%的學生認為創業成功率僅為三成,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創業的成敗持悲觀態度,認為成功率極低比認為成功率較高的多了4.61%。
大多數高職院校均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雙創教育成效卻并不盡如人意。[3]在開展創業教育課程時,應針對學生創業基本理論、法律法規等薄弱環節;在相關課程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內容,增加實操課程,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知水平。
針對不同專業性質特點和地區特點,構建符合該領域創業素質需求的創業素質模型,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針對具有地區優勢和政策優勢的高職院校。筆者曾經針對廣東高職院校文科生構建通用素質模型,為學生的雙創教育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果[4]。
慕課是近年來在國內外興起的一種新穎的網絡教學模式,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選擇項,也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5]。在當前信息化產業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根據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創建慕課教育資源庫,搭建學生學習的平臺,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