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菁 劉芝平
(1.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2.南昌航空大學宣傳部,江西 南昌 33006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理論成果豐富,實踐意義深遠的學科,其過程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雙向互動產生的。鴉片戰爭的一聲巨炮震驚了國人,其后各種外來思想涌進,對傳統思想帶來了巨大沖擊。外來思想的代表馬克思主義也在改變著國人的認知,然而思想的改變不是短時間就能產生效果的。思想的引進初期只在學界產生了激烈的討論和爭辯,由于沒有付諸實踐,對于當時識字率低下的中國而言產生的效果微乎其微。共產黨人領導的五四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后對國人產生沖擊的轉折點,青年作為改革的生力軍在這場運動中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并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也即馬克思主義思想改變國人思想,至此走入高峰期。在黨內經歷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后,期間雖然也有領導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真正付諸實踐并取得巨大成功也是由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隨著革命和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成果逐漸在各個方面得到豐富。兩個過程在共同發展中產生的交鋒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的同時,也為這個歷盡滄桑的文明古國注入了一股新的思想能量。
馬克思主義“化”中國這一過程,深刻地扭轉和改善了中國的歷史軌跡和社會基本面,給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制度、體制,甚至思考方式、言語述說等等)注入了馬克思主義的基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基礎。由于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學科,因此從不同時代主流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于中國的影響進行分類探討,即原生思想時代、蘇聯模式時代、中國特色革新時代。
原生思想時代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早期即西方思想紛至對中國現代性啟蒙時期。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后,先進知識分子不得不對西方文化予以重視,出現了一大批魏源、嚴復等大家開始翻譯外國先進思想文化書籍。[1]對轉述著作只是思想啟蒙的起步之舉,更不要說在當時只有百分之五識字率的中國能夠起到任何效果。在中共創建者之前,孫中山作為國內改革派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推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原生思想傳播時代,由于沒有加入實際的運動,對于大量知識分子的觸動還不夠深,甚至沒有引起學界的廣泛討論,僅僅作為一個西方的政治思想進入了國人的視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其實送來的是含有濃重蘇聯人民斗爭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即便如此,作為世界上首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民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同樣極大的增強了中國有識之士的信心,讓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特別是其蘊含的巨大生命力和戰斗力。革命的成功經驗對國內有識之士的刺激遠大于書籍的譯介。至此,相關學者便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當時中國變革的相關性,并大幅度宣傳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武裝的俄國共產黨引領下獲得成功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李大釗從民主主義者轉變成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驅。除了撰寫文章外他還通過辦刊物,發表演說,組織社團等方式,擴大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此時,除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在中國傳播,其實踐的基礎工人隊伍也在不斷擴大。據資料統計:1918年工人罷工運動30次,1919年1月到5月就達到了31次[2]。與原生思想時代不同的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夸張化程度十分明顯,無論是對于其思想的認識,還是受眾的范圍。正是由于其受眾范圍的擴大,加上國內民族矛盾的積壓,以工人、青年學生和民族資產階級為先鋒的五四愛國運動全面爆發。大規模的運動沒有堅定的領導思想的指引是不可能成功的,五四運動作為一個爆發點,其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更是勢不可擋,實踐的成功更堅定了思想,也吸引了更多的受眾。同時也為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提供了思想和人員基礎。
中國共產黨建立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已經就要往大規模實踐中轉移。李達1923年5月發表的《馬克思學說與中國》一文指出,“這樣看來,馬克思學說之在中國,已是由介紹的時期而進到實行的時期了[3]。”實踐需要基層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要用中國話語讓理論不再晦澀難懂。傳統禮制讓基層人民的思想受到禁錮,如果不能從我們的民族特色入手,是很難爭取到他們的同意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八國聯軍入侵這等屈辱事件都還不能讓那些頑固派有所改變,當然他們有既得利益者的自我保護,可是從他們的言語中也能看出他們對禮制的堅決擁護,更不要說那些世世代代受壓迫的底層人。在1923年11月中共就提出“凡能與工人接觸之黨員當盡力運用《前鋒》《新青年》《向導》社會科學講義等之材料,使用口語,求其通俗化(Popularization)。”[4]大眾傳播與學界討論之間的話語模式必須有區別,不僅在口口傳播中運用通俗語言,中國共產黨還用通俗話語編成口號和小冊子廣泛傳播。“最重要的是從實際問題中灌輸簡明的理論知識和淺近的小冊子之編輯。”[5]通過與各界群眾的交流,在回復他們疑問的同時也向他們普及馬克思主義思想。不過在此時的傳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理論譯介,而是根據中國的情況進行加工處理的傳播。這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初次嘗試,不過由于沒有大規模革命的實踐經驗,理論上沒有得到凝練和升華,還應屬于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范疇。
1922年召開的中共二大是在“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論,指出遠東各被壓迫國家人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礎上召開的。會議內容涵蓋了最早一批共產黨人對于當時國情的深入分析,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第一階段重要成果。初創的共產黨在經歷了土地革命、北伐、國共第一次合作之后,在圍繞自身發展和救亡中國的主題下得出了大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理論。毛澤東在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后,經過實地考察和實踐,總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等在當時黨內的初創性結論。特別是“農村包圍城市”是一條與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完全相悖的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具有標桿性意義的黨的三大制勝法寶: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這三大法寶貫穿整個革命戰爭時期,是馬中化第一階段成果的最高體現。
國家初創時期對于一個理政經驗不是很豐富的政黨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此在初期的時候用馬克思主義治國主要依靠蘇聯的經驗。毛澤東思想不僅在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上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道路的摸索前進中依然具有重要領導力。毛澤東思想關于國家建設的思考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藍本的中國化成果。不僅指導了我國政治經濟建設,還為那些國情相似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從其對世界的影響便可一探究竟,“在歐洲,一些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成立的左派政黨至今仍堅持毛澤東思想,如挪威的“工人共產黨”,德國的“馬列黨”,土耳其庫爾德人的“毛主義共產黨”等等。”[6]在這個時代的馬中化主要成果多借鑒了蘇聯的模式,其中有政治因素影響。在地緣政治角度上,中國是戰后美蘇陣營的交匯點,并且與蘇聯有大片國土接壤。學習蘇聯政治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可以得到蘇聯大量戰略物資技術支持,另一方面維護新政權穩步發展。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保證了新中國初期的穩步建設,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為后續的“四化”建設提供了制度和技術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第二代領導集體根據國內外環境對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做出了重要論斷,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其中關于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得到進一步肯定。黨的十七大把兩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概括的兩大理論體系,即毛澤東思想體系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情況與改革開放初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總體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國民生活也從幾十年前的“吃不飽,穿不好”變成了如今的“如何吃更健康,如何穿更時髦”。當初制定的建黨一百年即2021年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戰略,日益迫近,黨中央以此為契機結合發展近況,發展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最新馬中化成果。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就已經向世人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在不斷更新迭代的一系列馬中化成果推動下,中國已經從積貧積弱的東亞病夫,一步步從站起來到強起來。
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帶來新思想的同時,也適應著中國國情發展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既得益于共產黨人對于中國社會和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也不能忽視馬克思主義“化”中國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交鋒中的互相發展。在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為了讓馬克思主義更好的適應中國的土壤,在傳統思想閉塞和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的雙重困難下,中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通俗化的改造,然后向更廣大范圍的群眾去傳播。傳播路徑的革新使得在與國民黨周旋時采用“農村包圍城市”建立農村根據地時得心應手,也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實踐基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缺乏經驗,采取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形態,在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經濟依然沒有太大改觀,甚至有倒退的現象,國內民生苦不堪言。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對中國的社會形態、經濟生態模式產生了巨大改變,但是成果不是特別顯著,我們采取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中國政策。其實之所以能進行這樣的變革,與之前模式的不成功有很大的聯系。全世界的社會主義模式蘇聯是最先進的,然而他們并沒有讓我們與共產主義走的更近,這激發了我們對于自我道路的革新。這與之前建黨初期的情景都一樣,在引進其他模式出現不良適應時,及時修正,制定自己的道路。自己道路的推行成功除了與中共強大的執行力有關外,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的強大基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對于國人的思想改造一直都在持續,新時代更是提出“四個自信”,加上中國戰略地位,人民幸福度的極大改善,會形成良性循環。
政治生態最怕的就是走入死胡同,發展的越差越束手束腳不敢改革,最終走向崩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近90年的歷程,變革的經驗既豐富了我們的認知,也提高了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的自信。歷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都是在深化對于它的認識,也是再次的傳播擴大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發展出的“中國模式”已經在以強大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福山的“歷史的終結”業已終結。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的執政理念實施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彼此協同改變即改變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也為馬克思主義發揚光大,為普世價值觀念體系打下堅實基礎。進幾十年的發展也證明了沒有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任何體系在當今迅速變化的世界背景下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