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洲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明清之際,煤炭的利用達到頂峰。順治元年,當戰爭烽煙未絕、國家百廢待興之時,御史曹溶就向皇帝提出了把通煤運作為與官制、軍事、國用等并重的六事之一??滴趸实勖鞔_指出京城用煤均賴西山之煤。雍正皇帝因西寧一帶軍隊用煤以供炊爨而下令解決煤價昂貴的問題。乾隆四年,奉天府尹吳應枚奏稱奉省煤價廉,為兵民所賴。光緒二十六年,俄商始向票商租采華家洼、盤道嶺、田家溝、尖子山、磨臍山等五礦。學術界關于清代盛京地區煤炭經營問題研究有如下幾種情況,祁守華、鐘曉鐘編著的《中國地方志煤炭史料選輯》,該書以地方志為主要文獻來源,包含煤炭名稱、產地、煤政等,有關盛京地區的整理亦著墨不少。英國學者Wright·Tim 的《Coal mining in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1895-1937》多偏重于中國煤炭開發的產業化、商品化過程及程度問題,該書雖然討論的是晚清時期的煤炭業發展狀況,但或多或少對清前中期煤炭業的發展狀況有借鑒意義。
清代煤窯的形式比較復雜,從經辦煤窯者的角度考察大致有三類。
一是官窯。即由政府直接控制,收入全部歸官府所有的煤窯。有的官窯由政府派人經辦或者督辦;有的則招商開采;還有一小部分官窯原為煤窯,因窯主觸犯刑律,煤窯被收入官。官窯在整個煤窯行業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乾隆四十年(1775)煤商范宜茂領票十三張在錦州所屬義州界內孔家房身處開采煤窯十三座,又于四十二年(1777)領票兩張在義州界內清河嘴蒲草泡兩處開采煤窯兩座,輸稅在案。嗣于嘉慶十五年(1810)煤商范宜茂病故,伊妻孀婦韓氏將范宜茂承領窯票十五張全行呈交,其各窯口應交稅銀二百六十四兩一錢二分如數交納。查此項退交煤窯十五座,除旗人馬貴認領孔家房身處煤窯十座輸納稅課外,其余孔家房身處煤窯三座及清河嘴蒲草泡二處煤窯兩座因無人認領,行令該處招商認領。后據該界官佐領德保等稱孔家房身清河嘴蒲草泡等三處煤窯五座俱屬空洞不出煤炸。
二是軍窯。即軍隊開辦的煤窯。多集中在邊遠要塞。開窯目的是為軍隊本身燒用。這類煤窯有的由軍隊直接經辦,靠士兵開采;多數則委托商民承辦。軍窯數量有限,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官窯。但在盛京地區,這種煤窯并不多見。
三是民窯。即由商民自己經營的煤窯,只向國家交納一定的賦稅。在全部煤窯中,民窯占絕大多數,其內部情況較為復雜。按礦區所有權來劃分,有的在官地、無主荒山荒地上辦的煤窯,有的在民地上辦的煤窯。
在官地上開辦的民窯,要經政府批準開采,按規定交納賦稅,由認采商認采經營。奉天省遼陽尾明山煤礦于光緒元年(1875)有人開作,兩年后被王公稟請封禁。光緒二十年(1894)有人私采。光緒二十二年(1896)商人雍萬珠呈領礦票,由李順卿備資開辦,三年后李順卿呈明自行起票經營。
在民地上開辦的民窯,一般也要經批準開采。其經營者的身份比較復雜。有的由土地所有者即地主或山主本人直接經營;有的由認采的煤商經營;有的由幾人集資伙開,地主有時也投資其中,一身二任;有的是地主把窯開成后,長期或短期租賃給他人開采。
從投資經營的角度,清代煤窯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發性生產階段。初期的小窯,僅是一二十個人程度較低地進行開采,不需要很多的投資,有的地方憑“斗米斤油一捆柴之資”即可采煤,只需置辦必要的生產工具。其做窯人數不多,多系親戚乃至本家,往往是出資者、管理者和生產者集數任于一身。有的煤窯就地燒用,只出賣一部分剩余。而所謂賣煤也很簡單,“一日之錢一日分之,更無賬目,為此者無大利”。其生產“農隙為之,農忙則止”,季節性較強,產量也有限。
光緒二十四年(1898)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間,奉天省開辦的煤礦有朝陽縣麒麟山煤礦;復州正藍旗6家煤窯,各有窯夫20人到50人,共計191人;遼陽界內有29名領票窯戶。
第二階段,手工工場階段。隨著煤炭生產的發展,上述管理形式顯然已不能適應,也無法滿足社會對煤炭越來越大的需要。因此便發展到了手工工場階段。首先,要有較多的投資,非一般地主、更非農民能力所及。由是出現由攜帶資本的煤商進行投資,或者由數個業煤者集中資本,聯合投資、合伙經營,按一定的比例或股份分配煤窯的收益。
嘉慶十年(1810),復州鐵匠鋪業主李廷茂開設煤窯一座,因不能完納國稅,而與任世淳等合伙經營十八個股,每股市錢3000整,名為復興炸窯。至道光五年(1825),又有各城新股加入,合伙達10余家,刨煤1500余萬斤,除花銷外尚有余利。
其次,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甚至銷往外省,進入了商品生產階段。再次,生產規模更大了,雖然少部分煤窯仍是季節性生產,但已不再是農業的附屬。其管理者都是專業人員,產量也是較大的。再其次,出現了擁有資本開辦煤窯者與受雇募者的雇傭關系。
光緒初年,在奉天省牛心臺,日可產煤50、60萬斤。本溪縣賽馬集附近煤礦較多,其中開山自同治初年至1900年前開采最盛,有數十家從事采掘,以后出煤漸次困難,許多家廢業四散。梨樹溝從光緒初年開采,日俄戰爭時曾經休業,以后續采,至宣統元年(1909)有礦丁120人,每人日采煤500斤內外,大部分煤制成焦炭運往外縣。平頂子、碾子溝和香子溝的煤礦也都已開采。
光緒二十七年(1901),王承堯和翁壽分別申請開采撫順煤礦,經允準后翁壽組織撫順煤礦公司,股本銀45,000兩,其中有俄籍商人紀鳳臺股銀13000兩,俄告休參將股銀17000兩。王承堯組織華興利公司,有華股銀100000兩,華俄道勝銀行股銀60000兩,兩公司各交報效白銀10000兩。雙方以楊柏堡河為界,河東歸翁壽,河西歸王承堯,當年試掘。不久,因撫順煤礦公司的礦權被俄人侵吞,日俄戰爭后日本以該礦是俄人產業為由侵占,交“滿鐵”經營。這些商辦煤礦始終受到日本的嚴重威脅,進入民國后相繼淪為“中日合辦”。
第三階段,煤窯聯合經營階段。這多發生在煤窯群集、生產比較發達的地區。聯合經營的目的,一是數窯聯合起來可以集中更多的資本,使生產得到發展。聯合經營對于周轉資金,擴大生產很有好處。二是由于生產技術的原因,為解決排水、通風、運煤等問題,必須聯合生產。
城東北諸山,為礦產之府,常言遼陽東北數處出產,供全國而有余,指煤、鐵而言?,F除牛心臺之煤坑、賽馬集之鐵礦劃歸本溪外,盧家屯、尾明山、茨山、大窯、鏵子溝等處,皆饒煤礦。其脈由磨臍山,經過尖子、茨山,南至尾明山,延長六、七里以達二十里,山脈東西兩面采掘,皆可得煤。礬盛堡,煤含礬質,置廠煉礬。查有八家煤窯聯合生產情況如下:
一、李潤先人李申,于嘉慶年間領得狼洞溝極東地,地名大窯,有龍票一張。四至:南至張家墳,北至田家溝與赫松林票山毗連,東至山岡封堆,又名轉山子,西至山坡下封堆,東西寬三百七十四弓,南北長四百五十六弓,除將北界劃歸日人一百弓,凈余三百五十六弓,宣統三年(1911年)案。
二、赫松林先人希拉布,領得狼洞溝東南處,地名化家洼龍票一張。
三、趙冀氏先人趙卓峰,領得狼洞溝東南處,地名崔家溝龍票一張。
四、祝思隆先人祝天福,領得狼洞溝南,地名礬盛堡龍票一張。
五、王心先人王芬領得鏵子嶺地龍票一張,南至狼洞溝與祝恩隆之票山緊連,北至鏵子嶺路與韓潮票山相連,東西均至山根下封堆。
六、韓朝先兄韓穆,于早年領得狼洞溝北處,地名磨臍山龍票一張。
七、王會先人王志廣,領得狼洞溝西南茨兒山地龍票一張。
八、劉祿秀先人劉恩明,領得狼洞溝以南,地名茨兒山龍票一張。
這八家于光緒二十四、五年(1898、1899)間,中、英、俄人三國交涉始平。原本無大資本,與英人伙辦,俄人從旁垂涎、強權插入,百計威詐,硬行開采,希與英人均占利益,沒有與英人立契,并無契外余地,且沒有龍票,俄人空手無憑不得實惠,用強硬手段橫擾多次,最終未得所欲而止。光緒二十六年(1900)后,日人來此,由大路煙臺修鐵道入炭坑及大窯等處開采煤石諸礦,而八家龍票中,五家被日人攫取。
綜上所述,首先清代盛京地區的煤窯主要為官窯和民窯,雖然對軍窯基本不涉及,但并不意味著軍窯的情況不存在,只是現階段資料有限,對軍窯的描述還需繼續深入挖掘。其次,從投資經營的角度,清代盛京地區的煤窯經歷了自發性生產階段到手工工場階段再到煤窯聯合經營階段的演變。最后,通過對清代盛京地區煤窯的分類與演變的了解,進一步獲悉這一演變過程體現了煤炭經營發展的歷史進程,對于研究近代化的進程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