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楊 曄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點,從文化建設入手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視。
習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可見,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較之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文化與社會生產力嚴重不同步現象已經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逐步顯現。目前文化發展問題突出,集中表現在人們精神文明水平有待提升,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大于供給,主流文化產業供給與人們個性化需求對接不準,文化傳承與利益缺失間矛盾明顯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是改革開放到現在凸顯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鄉村普遍發展滯后于城鎮,文化事業落后現象在鄉村更明顯,發展鄉村文化事業、提升村民精神文化水平刻不容緩。
目前困擾鄉村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沒有好的發展環境,缺乏穩定的收益項目,二是沒有優秀人才,大量勞動力外流。村民收入來源一般分為務農和務工兩大類,對于土地資源不豐富、人均占地面積少的村,靠地吃飯只能維持溫飽,有些甚至連溫飽都難以維持,如果村里再沒有好的集體性項目,村集體發展困難。村民務農收益不足,只能外出務工補貼家用,村里年輕人日漸減少,村民在村里越是沒有穩定的收入,人才外流越是嚴重,村里越是沒有青壯年勞動力,村集體項目越是難以開展,可以說這是個惡性循環。從鄉村文化建設入手,逐步發展村集體經濟、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水平是緩解這一困境的有利舉措,尤其是對于一些土地資源少,村集體收入匱乏的村,因為前期發展緩慢、基礎薄弱,較難從外界引入適合在村中發展的項目,在這種困境下,可以依托文化產業發展,整合手頭資源開發文化休閑旅游類項目,因地制宜開發文化產業項目,轉被動發展為主動創新。村集體經濟良性的發展、村民們安居樂業才是助力脫貧的好處方。
各種主流媒體都在宣傳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許多實際困難,較難找尋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就是問題之一。鄉村區別于城鎮的獨特性決定了其傳承文化發展的優越性,雖然城鎮各項條件普遍比鄉村發展要好,但就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來看,從文化的發源地進行文化的再發展這一方式更有利于文化傳承。鄉村寧靜致遠的生活生產環境,比起“喧囂”的城市,也更利于文化創作。村集體獨特的凝聚力有助于整合人力等各項資源,成規模發展文化產業,避免“單打獨斗”發展困難的難題。鄉村比起城鎮流動人口少,較為容易收集文化資源,對于文化的傳承效果也要強于城鎮。
勞動人民用他們的辛勞和智慧創造出了反映勞動生產的農耕文化,勞動人民通過實踐制造出從事農耕的生產工具,結合天象、物候、氣象,總結出二十四節氣的規律,體現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表現出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優良品質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傳承農耕文化要注重傳承農耕文化精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能再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和污染環境作為經濟發展手段,焚燒秸稈、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最終必然危害到人類自身的健康及發展。傳承農耕文化還要傳承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破除以金錢為導向的錯誤的“成功觀”,杜絕把不勞而獲視為“有能力”,把按勞所得視為“沒能力”的歪風邪氣。農耕文化發展到現在,我國已經在農業生產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要強化對于這些經驗的傳承和創新,要讓其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發揮出新的光彩。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受宗教信仰、勞動實踐、地域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產物。雖然各民族信仰、風俗都有很大差異,但各民族通過各色民俗活動,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凝聚人心、祈禱期盼美好生活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少數民族發源地的村莊,要將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下去,尤其是一些瀕臨失傳的文化產物,比如說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以達斡爾族為例,目前只有語言流傳下來,而達斡爾族的歷史都是通過口口相傳一代代傳下來的,這種方式一旦傳承出現斷裂,就極容易出現文化斷層。
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水平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是確保鄉村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一是加強道德層面建設。加強道德建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誠信為基礎,遵守社會公德,構建和諧環境,倡導職業操守,形成良好職業道德風尚,培養家庭美德,建立良好家風,創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發展環境。二是提升教育教學綜合水平。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培養優秀人才,也有助于逐步提升村民文化水平。教育事業正漸漸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鄉村學校受限于經濟及環境的影響,不論是師資條件還是配套的教學設備都比不上城鎮學校,教學質量也比不上城鎮學校,家長為了孩子能有更好地發展,大量搬離村莊前往城市打工陪讀,村中大量正值壯年的勞動力流失,側面推動了鄉村勞動力老齡化的前進步伐,而學生的大量流出,導致鄉村學校面臨倒閉,其余學生被迫尋找其他學校上學,不重視發展教育將是一個惡性循環。三是抵制落后、腐朽文化。鄉村一直以來都是受封建迷信、不良習俗荼毒的重災區,在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怎樣鑒別先進文化,如何去除糟粕,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也是鄉村發展需要注意的地方。
開發鄉村旅游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好方法,充分挖掘現有農村文化項目有助于旅游業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耕文化之旅。開發以種植、養殖為主體的休閑體驗式活動項目,包括農作物采摘園、大棚有機作物餐館、農家樂、垂釣捕魚、動植物觀賞園等,既可以帶動觀賞經濟作物種植及農產品消費,又迎合了消費者對于綠色食品、養生生活的追求,同時可以將第三產業引入農村,增加就業崗位。設立農耕文化主題展覽館,收集、展覽傳統生產農具和生活用品,聘請專職講解員對農耕文化的發展進行講解,尤其是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其現代價值,讓參觀者對農耕文化能有一定的直觀了解。二是歷史文化之旅。對于重要歷史人物誕生地、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特色文化發祥地等具有歷史底蘊的村莊,可以在舊址處建立歷史名人故居或紀念館。挖掘并培養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手藝人,通過多方宣傳、資源整合等方式,破解手藝人憑手藝難糊口、手藝無人傳承的困境。三是民族文化之旅。對于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少數民族發源地,可以設置民族文化體驗項目或者民俗文化展覽館,游客通過走進少數民族聚集地,了解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風俗節日。有特定風俗習慣的村,可以在特定的節日舉辦民俗活動,將當地民俗文化整合,建立民俗文化園。四是怡人景觀之旅。將田野、草原、山林等自然風光與傳統建筑、人文風情相結合,開辟觀光旅游項目,利用自然資源搭建養生、養老好去處。
新時代,農村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沖擊著鄉村的固有發展模式,面對當前困境,唯有堅持黨的領導,擺正發展方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村黨組織要強化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做好發展的“火車頭”,針對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性發展策略,強化對于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擴寬村集體收入渠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不以破壞環境換取收入,實行可持續發展。
人才之爭已經成為當下熱點問題,各大一線城市都為了人才打響各種“人才保衛戰”,鄉村想要發展也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吸引人才回鄉。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吸引企業家、大學生、農民工、復轉軍人返鄉創業。引進產業項目,增加就業崗位,吸引人才返鄉。縣區一級通過選派第一書記等方式,將人才輸送到脫貧攻堅第一線,整合市、縣兩級人才資源,實現專家人才與村黨組織的有序對接。加強鄉村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定向性培養所需人才,儲智凝力助推鄉村振興。
集中資金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居住環境,是事關村民的民生大事,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前提條件就是村里要有良好的村容村貌、便利的居住環境,同時,良好的居住環境對于防止本村人口外流及引進外部人才都將起到積極作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紛繁復雜,施工前務必要做好前期調研和評估,對于不同的村莊,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側重點不同,不能全面復制已有成功案例,否則將會導致村集體負債增多,但施工后實際效果不佳的反預期情況出現。
村民作為自然村的基本組成部分,想要做好農村文化建設,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好村民的主體作用。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部分人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集中表現為思想守舊,對新事物有抵觸為難情緒,主觀不想改變現狀,參與村集體活動意識不強。還有部分人受已有不好習氣影響,樂忠于走街串巷,討論家長里短,或沉迷于不良嗜好,不事生產。面對以上情形,村黨組織除了要針對個人提出幫扶措施,更需要在村中建立好的道德風尚,去除滋生惡習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