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 雁山 541006)
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心態就是在社會的環境下所產生的社會意識,社會心態具有非系統性的特征,社會心態是物質環境下的直接產物,它并沒有經過系統的整理,它是人們感性的集合,是人們在無意識的自覺建立起來的社會形態,只有充分了解社會心態才能夠更好的了解社會文化。
社會心態從本質上看屬于一種精神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的實踐中自覺形成的社會意識,它的形成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征。社會心態屬于精神層面,所以它具有自發性、多變性、非系統性等特征。它與社會環境聯系緊密,相輔相成,社會心態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人與人的交往方式,同時社會環境也會塑造出不同的社會心態,影響社會心態的變化。社會心態代表的是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心理形態,所以從本質上看,社會心態具有普遍性,它屬于社會上的一種主流精神文化。它是由社會上諸多穩定的個體心態所組成的,所以它具有廣泛性和大眾性,如果社會心態只能代表少數人的心理,那種這種心態就不能反映社會的總體心態特征進而這種心態也不能稱之為社會心態,社會心態必須能夠反映社會的普遍心態并且能被大眾所認可和接受??傊?,社會心態產生于社會實踐,是一種社會文化,雖然它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形態,但卻時刻左右著人們的言行。
社會心態雖然作為一種無形的社會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影響人們的行為,通過人們的行為方式、處事方式等外在的可見的方式表現出來。
價值取向性心態就是人們在生活中對生活中的現象所產生的態度、想法。這種價值取向性心態會引導人們的價值觀。比如在封建社會,人們認為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這種看法就是社會對商人的價值取向。在封建的農業社會,由于商業高利貸活躍會帶來農民的破產,社會的動蕩,所以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社會重視農業的發展,貶低商業,因此就自覺形成了“民以食為天”這種社會心態,這種社會心態外在表現就是社會認為商人的地位最低下。
思維方式性心態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知識而形成一種固定的思考方式。思維方式的形成與社會環境緊密相連,所以思維方式性心態也是社會心態的一種外在表現方式。比如在與他人交往時會產生暈輪效應,認為“好人什么都好,壞人什么都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差異性的思維方式會影響人際交往,所以這種心態就催生了同一性的思維模式。
行為模式心態受價值取向心態與思維模式心態的影響,行為模式心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件事根據其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模式所采取的行為。行為模式是在心理活動趨勢下所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社會心態的外在表現方式。比如美國強調“個性、自由”所以在生活中會感覺到他們處事更直接、更具有目的性和競爭性。相反中國人受“中庸之道”的影響在處事過程中會表現的很含蓄,重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社會心態是在多種社會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所產生的,所以它具有穩定性。在社會轉型期這種穩定的社會形態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比如在古代強調“學而優則仕”所以人們總是想盡辦法進入仕途,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仕途”只是一種選擇,如果還保留原有的社會心態就會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正確的認識社會心態,讓社會心態的轉變緊跟時代的發展。
社會心態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所以社會心態在各個方面都在引導著人們,引導著人們的為人處事、學習方式、看待事物的態度等等。所以國家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健康的社會環境才會孕育出積極的社會心態,才會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心態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對社會存在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心態產生于社會環境,但是他們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社會心態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其受到傳統思想和傳統事物的影響,所以在其轉變過程中具有滯后性。滯后的社會心態作為舊事物不能引導新事物的發展,還會阻礙社會的發展。相反積極的超前的社會心態對社會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能夠帶動社會的發展。
社會心態作為一種無形的社會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積極的社會心態推動社會的發展,消極的社會心態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專家和學者必須要重視對社會心態的研究,洞察社會心態,讓社會心態能夠更好的適應時代潮流,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