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倩 田 甲
(1.貴州師范大學,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2.銅仁市松桃縣委組織部,貴州 銅仁 5543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1]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目的在于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監察權利只限于黨政部門,無法對除黨政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行使監察權力,監察范圍具有相當嚴重的局限性。實現監察職權的全覆蓋必須要打破監察權限的禁區。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前提就是要走出監督受限的桎梏,將監管的范圍擴至每一位履行公職的黨員身上,嚴格監管、以正黨風。
監察職權限定在“反貪腐、反瀆職”的狹窄范圍,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滋生了除卻這兩種限定之外的其他違法亂紀現象。為民工作中的“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也需要監察體系的嚴控監督,將公職人員的職責范圍進行更為詳盡的劃分,使其工作行為更加制度性、規范化,從而確保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未改革前監察職權的合法性問題是監察體制改革最迫切的動力。紀委監督遭受合法性質疑的原因共有以下三點:一是紀律委員委僅依照黨章規定對黨員進行監督;二是紀律檢查委員會是一種黨派而非國家機關,實施監督權利主體不符合我國權力行使主體性質規定性的釋義范圍;三是紀律檢查委員會實施“雙規”限制人身自由,具有不合法性。
監察法的問世標志著監察委員會至此成為有法可依、有法可尋的合法性組織,贏得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證”。監察委員會有了法律外衣的殷實保障:一是可以消除民眾對監察體制合法與否的擔憂,以便群眾更加深入的了解監察委員會的性質;二是有利于規范監察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在明確的法律界限和明晰的法律條文指導下,監察委員會對公職人員實施監管有據可依、有法可靠;三是法治中國政策的落實與監察委員會監管工高度統一的結果。監察體制法制化轉型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國視域下法治化建設中最濃墨重彩的一幅“法治畫卷”。
今年是全面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要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
依法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監管法制化背景是監察委員會依時而生的重要前提。紀律檢查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檢查監督機關,擔負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主要任務。[2]紀委的出現是全面從嚴治黨一系列工作開展的前奏,是中國共產黨加強反腐工作力度的先行驅動。
監察委員會的確立是全面從嚴治黨工作開展以來在實踐中提煉升華的集大成者。目前,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階段性勝利,但黨的作風問題不能一勞永逸、黨的監察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監察委員會就是在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引領下對黨員工作實施監督的合法機構,無論到了什么時候,都必須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扎實的推進以黨治黨、以黨管黨的監察工作。
監察委員會工作理念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任何將監察委員會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割裂、剝離的想法都是不了解中國政治的表現。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是不斷自我革新、自我進步并始終歸心于人民的親民政黨。全面從嚴治黨是監察委員會工作開展的核心,監察委員會是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展開的具體實踐。離開了監察委員會的監管全面從嚴治黨只能成為口號,沒有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思想的指引監察委員會的工作也將會失去重心、收效甚微。
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個長期性的動態工程,階段性勝利的取得離不開黨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性質的監察委員會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監管體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工作開展以來所取得的成果是其工作效用最直觀、最明確、最切實的體現。監察委員會工作效用直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工作進程。監察范圍越全面、監督機制越完善、監管工作越扎實,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成效越顯著。全面從嚴治黨工作階段性勝利的取得絕不意味著監察工作的暫緩、休憩,監察工作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