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祝梅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由于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黨和人民的關注使得災難性新聞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災難性事故的發生本身帶有巨大的影響力,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成為我國新聞媒體關注的重點關注對象。突發性并帶有爭議性的新聞報導特點使新聞媒體思考,該如何把握,做到真實、準確地報道而又把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降到最低。“以正面宣傳為主”是我國新聞報道的一貫作風,對新聞的嚴格把控迫使災難性新聞呈現出相似的現象,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與倫理問題。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被提出,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需要把關注點轉移到人的心理健康上,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理應肩負此重大責任。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些媒體為吸引受眾眼球,以尊重新聞真實性為理由,一次次呈現事故現場的血腥和悲慘的場面,給災難受害者沉重的二次打擊,缺乏人文關懷。
災難的發生是不可預知的,時效性極強,新聞媒體來不及準備和策劃,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只有通過對場景的描述與對受害者的采訪才能獲取新聞,獲取渠道的單一使得新聞報道也呈現出單調的色彩,各家媒體報道大同小異。
在事件發生后,我國對大型事故的報道的深層剖析使新聞報道的后續工作延長,持續性、多角度地報道以時間為順序進行,直到整個事件結束。2014年3月8日,MH370的失聯新聞報道牽動著新聞受眾的心,長達兩個月的后續報道對社會的影響極大,在四年后的今天,也時不時地被拿出來報道一番,極大可能形成新聞報道的格式化與滿足化,實際上無法幫助遇難家屬走出傷痛。
記者沒有堅守“把關人”的職責,僅站在自身利益或所在媒體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一味追求新聞的點擊率與轉發量,缺乏人文關懷,使本就具有消極性的災難性新聞更加消極,影響整個社會,造成受害者及家屬更嚴重的心理傷害。因此,媒體人更應該把好關,履行自己的職責。
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革新,網絡的發展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也可以是傳播者,廣泛多樣的信息源使得信息的真假具有不確定性,讓整個新聞環境變得復雜且難以掌控,毫無根據的觀點和過度的關注讓新聞輿論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為了使我們的新聞環境積極健康地發展,我們理應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維護社會的穩定,把握輿論導向促進社會和諧。
為促進新聞事業的健康積極發展,新聞媒體應將“把關人”的職責踐行到底,把新聞的真實性踐行到新聞的采寫編中,增加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一則新聞的播出,時效性很重要,但過分追求時效性而把未經核實的新聞內容流向大眾卻是不可取的,這樣會造成虛假新聞的泛濫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以,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堅守職責,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樹立正確的從業理念,報道新聞時要查實信息來源,嚴格遵守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原則。
向社會傳播正確的價值觀是每一個新聞人報道災難性新聞時的主要原則,以新聞真實報道為基礎,為災難性新聞注入人文關懷理念,報道有溫度的新聞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保證新聞的客觀和真實,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感同身受,把自己融入災難事故中,向社會公眾還原災難事故的同時給受災者提供幫助,樹立信心與其共度難關,做一名有愛心的記者,把關懷通過手中的筆傳遞出去,使“二次傷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對災難進行采訪的過程中要尊重遇難者,不要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過度追求新聞的及時性“揭疤式”地采訪,在新聞圖片的選擇和文字的采寫上要結合人文關懷,為新聞注入溫度。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制度來規范約束其行為,尤其是在新聞行業,新聞的傳播面廣使新聞記者更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臺一套完善的與新聞相關的規范條例,為避免問題的發生,我們應盡快把解決方案提上議程,更快更好地完善制度,促進我國新聞業可以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在研究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筆者發現很多內容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尤其是對遇難者及其家屬造成較大的傷害。要解決這種現象應堅持平衡報道原則,減少主觀因素、廣泛收集信息以及避免同質化,做到真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