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教學培養工作過程中的重要任務組成內容,切實做好針對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支持和保障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實現最優化成長發展具備重要意義。從實際獲取的工作效果角度展開闡釋分析,組織開展針對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督導工作,不僅要針對高等院校全體在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學科基本理論知識教學講解工作,確保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學習掌握紓解控制各類心理情緒問題的基本方法,還應當在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出現心理情緒問題條件下,為其針對性開展心理咨詢督導支持工作,支持和確保高等院校廣大在校學生的最優化成長發展。有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將會圍繞以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題,展開簡要闡釋。
所謂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來在美國心理學研究事業領域新近形成并逐漸發展成型的工作分支,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在1997年共同提出的。
遵照心理學家謝爾頓和勞拉·金闡釋的相關觀點,積極心理學是用于研究分析人類群體實際具備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性品質的獨立科學。
從具體化研究工作的實施過程角度展開闡釋分析,積極心理學是借由運用目前已經發展完善的類型多樣的實驗技術方法和技術操作手段,具體針對人類群體實際具備的成長發展潛能和優秀道德等積極性因素展開研究分析的心理學分支。從具體涉及的研究內容角度展開闡釋分析,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集中于積極情緒與體驗、積極個性特征、積極情緒對生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作用、以及積極潛能的培養激發方法等。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側重于人類心理構成體系中的積極方面,致力于借由對人類心理和能力中的積極因素的調動和運用,支持和確保人類個體在參與開展社會化生產生活實踐體驗活動過程中,能夠較為順利地獲取到良好優質的成長發展結果。
第一,想要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引入背景下獲取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應當借由對適當形式的教育培訓督導手段的運用,支持和促進高等院校內部心理健康教師,能夠充分認識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引入,對于改善提升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質量所作出的貢獻,繼而能夠在自身實際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引入呈現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支持和確保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的良好優質成長發展。
第二,想要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引入背景下獲取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應當將高等院校廣大在校學生放置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的中心地位,要在具體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全面發現和分析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在基本性格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層面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為其提出針對性的改良完善建議,要立足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為學生開展正確積極的思想道德觀念的滲透式教學介紹工作,助力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持續發展優化。
第三,想要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引入背景下獲取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應當借由對適當類型的教學案例和教學素材的運用,充分督導和促進高等院校廣大在校學生,建構和發展積極正向的心理品質,在日常參與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側重關注客觀事物的積極方面,實現最優化的成長發展目標。
圍繞以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題,本文擇取積極心理學概述,以及以積極心理學推進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的闡釋分析,旨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我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參與人員,創造和提供有效且堅實的經驗參考支持條件。切實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引入運用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和適當類型的教學工作方法,對于支持和確保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具體開展過程中順利獲取到最佳效果具備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