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錫平
(大連市莊河市大鄭鎮中心小學,遼寧 大連 116421)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對校內外各種資源進行積極的開發和利用,使學生可以通過實踐,促進創新與探究意識的提高,……增強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培養。”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由于條件的限制,給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出去、從校門走出去、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方面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十分重視開展有意義的學習,重視學生技能的掌握、知識的獲取,以及情感教育的相互融匯,重點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培養。所以,在進行學習課題的選擇時,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做到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其生活以及社會實際之間的聯系,進而給學生搭建起一座知行統一發展的橋梁。例如,教育學生勤儉節約,不亂劃本紙,節約用紙,不撕本不亂扔紙張講究衛生。可是學生對此事總是不重視,針對這一情況,開展了《愛護環境節約紙張》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分組調查造紙技術,我國森林的覆蓋面積是多少,紙張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等。學生通過多渠道的調查,并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總結,然后集體進行討論,得出了節約紙張的好處,然后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組織學生撰寫《我愛環境節約能源》,《節約紙張人人有責》,《凈化校園責無旁貸》小論文,并利用學校的文化教育設施舉辦一期《節約紙張》期刊教育學生,增強了學生節約紙張的意識,學校的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從而培育了學生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不是獨立于學科教學和學生現實課堂,而是各學科領域的融通、彼此滲透和有機結合的整體。同樣,綜合實踐活動還可以做到與其他科目教學的有機融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所呈現出的問題,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也可以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并在其中進行深化與拓展。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的把實踐活動應用到各學科知識當中,從而讓學生對全面的認識和體驗所研究的主題。如小學科學學科《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實踐,指導學生種植花生。把打垅、試種、種子發芽、出土、長葉、開花、結果的全過程記錄下來,并設計觀察記錄表。學生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不僅了解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同時,也懂得了植物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從而增強了保護植物,保護家園、校園的意識。
一所學校,本身實際上就是一個擁有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多年來,后張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已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學校農場發展建設上具有特色,被大連市授予“少年農科院”的光榮稱號。學校基于實際的情況,綜合考慮學生的持續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要求,開展農科研活動,不但實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之間的補充、延續和整合,同時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了培養。例如,我校針對農村的發展需求,開展農科研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開設了“農作物對比種植實驗”、“水果品種研發實驗”、“無土種植實驗”、“嫁接實驗”、“花木研發實驗”等,指導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對農作物植品種地區的適應性、產量、抗病性,水果品種適應性、產量、抗病性,怎樣進行嫁接,怎樣進行無土種植,花木的培育,管理記錄。創造性的活動形式,靈活的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生活,親近自然環境,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術,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并推向社會,得到社會的好評,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學校、大自然的品質,讓綜合實踐活動課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具有比教科書更生動、感性、詳盡和富有人情味的資源。我們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他們基于生活實際,從日常生活著手來對課題進行選取,并在對研究設計方法的制定和實施過程進行探討的基礎上,開展探究、訪問和考察等活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為豐富,有更多的機會在實踐中成長,獲取經驗。例如,農村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餐具應用十分廣泛,如果使用后拋棄在自然中,就造成了“白色污染”,生活備受關注。讓學生走進社區、家庭、鄰居,對“白色污染”的危害、治理等進行調查,并圍繞“我是環保小衛士”、“我為環保獻一計”等主題,通過查資料、上網搜索、請教專家等形式,積極開展學習活動,增強環保意識,認真撰寫環保提案,征集保護環保的金點子。
總之,農村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教師一定要努力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資源,建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開辟綜合實踐活動課新空間,充分利用和開展身邊、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自然資源,讓綜合實踐活動變得更為豐富,使教改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