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英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遼寧 大連 116100)
“互聯網+”是新經濟時代的典型特征?!盎ヂ摼W+”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各傳統行業,通過改造傳統產業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而創造發展的新業態。這其中“互聯網+”對我國財會行業的影響特別大,傳統的財會工作已經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信息化建設,高等職業財會類專業建設也面臨考驗與深思,圍繞高職辦學目標,培養“重實踐、懂技能”的高職財會人才,開展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財會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顯得有意義。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整合高職財會專業課程體系;結合專業教學需求,建立保障專業學生課程實踐或專業實訓的真實(或仿真)實訓室。財會專業建設與發展,必須具備基本的校內實訓教學條件,配備保障教學需求的仿真平臺或軟件配套設施;同時,要較高開出率運行校內實訓基地,必修實踐實訓課開出率要達到80%以上。通常情況下,財會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要滿足會計分崗位模擬實訓、會計電子化實訓、模擬納稅、財務管理實訓等基本功能,現階段基于教學需求,可細化校內實訓基地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另外,財會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兼顧具備培訓服務的功能,有針對性的培訓學生專業技能。
高職財會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但傳統財會專業實屬分散型實習或就業特點,很難建立起穩定的校外實訓實踐基地。在互聯網+背景下,根據培養目標和企業用工新需求開展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共建共育人才資源包括實習實訓基地和培訓基地,集成實踐教學、技能訓練、鑒定考核、資格認證等功能;校企共同研發、應用與專業課程配套的教程。積極探索校企文化互融模式,“引企入校(校中廠)”企業文化進課堂、“推生進企(廠中校)”頂崗實習零距離就業;專業通過前4-5學期在校學習后,再到合作企業進行為期半年以上的頂崗實習。根據企業需求崗位和用工條件,專業學生在對口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教學實習和實訓,熟悉互聯網+財務的企業相應崗位(群)的實際操作標準與要求,提升職業崗位技能,做到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
實施高職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優化與創新,推進校企緊密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探索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共同制訂課程體系、實訓實習標準,引嵌企業用工培訓課程體系并由企業承擔實施;專業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根據實訓需要和企業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采用項目化、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整合專業實訓室、搭建實踐教學平臺,虛擬工作任務或引企入校真實項目(如云財務),充分利用互聯網+融入實踐教學。充分整合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實踐等教學資源,建立實踐實訓基地、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學生雙證畢業等多方面入手,院校制定實踐教學老師定期去企業兼職機制;探索校企共同管理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共同建立良好的監控體系。
教材始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和教學內容最直接的體現。雖然互聯網時代信息電子化,但高職財會專業教育教學用教材不可或缺。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結合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企業財會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即以能力為本位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材;選擇教材除確保內容精、知識新之外,還要具備“理論夠用、強化實踐”的理實一體化特點,兼有網絡教材、實踐教材和電子教材等各類教材的優點。同時,校企合作共同編寫、將行業標準、企業規格、崗位要求等社會需求有機結合起來,與時俱進開發出體現高職財會專業特色的教材,以此提升高職財會專業的教學質量。
互聯網+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考核與評價,應淡化傳統評價與考核形式,其方式應突出能力本位的原則,將過程考核納入整體考核的重要層面,根據課程特點采取各種形式的過程考核評價方式。高職財會專業應建立較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于每個教學周期內開展好校內教學督導、校內學生評教、教評教、教評學等多種形式的校內教學評價活動。同時深入校企合作,將專業課程平移在企業接受職業、工作技能訓練,實現理論教學和課程實訓交替;充分利用行業企業兼職老師、校外實訓基地資源,重視校外實踐實訓教學評價,更有助于體現教學評價效果的可靠性與全面性。此外,為全面評價專業人才培養整體水平與質量,建立畢業生跟蹤調研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調查畢業生專業培養與職業發展的相關度,充分汲取用人單位的人才標準與建議,建立專業整體層面的教學評價機制,促進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