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嬋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廣東 佛山 528216)
首先,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不高,學生基礎較差且學習內在動機不足;其次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化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存在較大差異。而目前的高職院校教學沒有基于這樣的學情,普遍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高職院基礎化學課程的教材與本科院校的并無區別,理論性知識較多、難度較大,學術性特色濃厚,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去甚遠。另一方面,一些高等職業院校使用的教材更新不及時,知識陳舊,與社會需求脫節,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的需要。
首先,了解社會對于生物制藥、環境工程等領域人才的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其次,突出技術性、操作性。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進行課時分配時,對理論與實踐的課時比例進行調整,增加實踐性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首先,對高職院校化工類專業學生的學情進行整體把握,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學習動機選擇合適的教材,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增加實驗設計及實施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最后,根據職業教育的專業特色,優化課程體系,對零散的理論知識進行模塊化處理,對相關內容進行優化、重組。
第一,提倡根據學情的分層教學。一方面,學生高中階段所受的教育質量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存在差異;另一方面,由于基礎化學是食品生產、環境工程、生物制藥、分析檢驗等專業的基礎課,學生未來的專業方向也有所差別,所以在教學前要充分考慮學情,實行分層教學。首先,可以根據專業方向按模塊分班教學,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學任務、特定的培養方向和學習需要有所側重,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入學初進行摸底考試,綜合考慮學生的水平和意愿,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第二,與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進入教育領域并產生重大影響。互聯網既新穎有趣,又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傳統教學手段不具有的優越性。因此,在高職院校基礎化學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內容精要、互動性強、可反復觀看的特點,在課前布置自主學習內容,在課上則以視頻的方式將一些不容易操作的實驗進行演示。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第三,以項目學習的方法代替講授法。傳統的講授法枯燥,學生的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高職院校基礎化學課程中,教師選擇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與基礎化學學科本質相關、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首先,教師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接著布置任務、提出操作要求、指導各組實施。“教學做合一”,學生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也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樹立了職業信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不僅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在評價階段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查。首先,改變“一考定終生”的觀念,以過程性評價代替結果性評價,將平時表現、階段成果等內容納入到考核體系當中;其次,由試卷考核向綜合素質考核轉變。不僅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對學生的技能、態度、應用意識、創新能力等方面加以考核。
高職院校基礎化學課程是面向非化工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改革時,不僅要樹立以培養實用性、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學理念,還要密切關注新形勢下社會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