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柳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一直在穩步增長,人口平均壽命從建國初期的35歲延長到了2017年的76.7歲①。在很多地區,平均壽命甚至高達80歲,各種權威渠道的數據都表明,中國已經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必然產物,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現。隨著中國老齡化的進程加快,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其一,消費構成面臨轉變。老齡化加劇,會引起消費者構成的變化。老年人的消費,主要集中于就醫和養護等方面。而大量資金轉向醫療和養護的消費,將直接導致其它方面的投資比例下降,必將使社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其二,可勞動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導致可勞動人口比重相對下降,而可勞動人口的相對縮減意味著可就業人數的減少,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源和設施的閑置,進而使社會生產活動運轉出現異常,從而導致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水平下降。這從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就可以看出:可勞動人口短缺正成為制約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三,養老壓力持續加大。根據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7》的估算,中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規模已經達到近3.6萬億②。與此同時,目前我國80%以上的在勞動人員基本甚至完全沒有養老保險。人社部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全社會在職職工養老保險與撫養比繼續呈現下降趨勢,由2014年2.97︰1降至2.87︰1,即不到3個在職職工要“贍養”1個老人③,意味著年輕人養老壓力正在持續增大。
其四,養老服務業發展亟待完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羅椅民主任表示:“目前我國大約有近4000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5%的老年人有入住養老機構的愿望,但目前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設施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④
2018年初,全國老齡辦聯合多家機構發布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匯編》指出,由于我國養老機構布局缺乏整體科學規劃以及部分民辦養老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等因素,現在的公辦養老機構遠遠無法與老人們的養老所需相匹配,養老床位缺口高于200萬張,很多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而民營養老機構的空床率卻達48%,造成養老床位供需失衡⑤。
除此之外,養老護理人才的匱乏,以及護理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更是短板之中的短板。隨著老齡化情況的進一步加深,老年人對養老護理不斷增長的需求會使護理缺口進一步增大。與此同時,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亟待提升。總而言之,如何著力解決好養老護理隊伍建設的問題應成為政府和全社會認真思考和解決的一項重大議題。
目前,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國務院正在研究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等措施,將有助于緩解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另外,伴隨著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正在從傳統制造業向人工智能、大數據、醫療護理等高端服務業的轉型也為今后職工延長工齡提供了客觀條件,在這些領域里工作的人通常能夠在更健康的環境中工作,因此他們會有更長的職業生涯。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兩年多來,生育高潮并未如期到來,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7.869萬,比2016年減少了62.74萬⑥,表明國民總體生育意愿并不強。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生育率下降相對容易,提升較困難。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現狀,提升國民生育率、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迫在眉睫。要真正瞄準民眾不愿生育的痛點,降低撫育孩子的絕對成本,減輕生育家庭的經濟負擔,從根本上解除人們對于生育的顧慮。
當前,我國老齡服務產業的質和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應當考慮給予民辦養老機構在貸款和稅收等方面一定的優惠政策。養老服務作為社會新興產業,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發展空間。僅就該行業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而言,假如按入住的老人與護理人員3比1的比例測算,至少可提供超過150多萬個就業崗位。從居家養老服務的層面來看,其面對的是數千萬老年人的龐大群體,養老服務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更加可觀。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身體健康問題是重中之重的問題,老年人對健康保障的需求明顯高于青年人群,而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無疑將成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長久之計。國家應制定出臺扶持和優惠政策,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民間力量投入到醫養相結合的事業中來。針對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等問題,國家應探索建立健全養老、醫療護理、商業保險相互合作的制度。同時,還需加強醫療和養老護理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養老機構可與地方政府、高校通力合作培養專業人才,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此外,還應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通過招募義工、志愿者等方式,盡最大力量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
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進程,我們要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老齡人口養老和發展之路,全社會要自覺支持老齡事業的發展和養老體系的建設,要構建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環境。
我們在關愛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同樣要留意老年人的內心世界,有專家指出,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關心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健康,避免老年人成為社會邊緣人,也是養老一個重要方面。
雖說老齡化是一段無法避免的過程,但我們更應將其視為充滿創新和可能的時期。政府和社會要共同行動起來,要積極發展老年培訓,引導開展讀書、講座、健身、志愿服務等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向全社會宣傳和灌輸健康養老的理念,為老年人營造一種友好的社會氛圍,不斷增強老年人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推動老齡事業健康和諧發展。
[ 注 釋 ]
①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
②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7.
③人社部.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2015.
④中國網.羅椅民:解決養老亟需建立適老環境.http: // finance. china. com. cn/ roll/ 20160428/3698481.shtml,2016-4-28.
⑤郝福慶,著.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匯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2.
⑥此數據為作者查閱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數據后測算得出.國家統計局官網.http: // data. stats. gov.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