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慧 段超華
(龍巖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楹聯,俗稱對子,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歷千載而彌珍。從正面看,它字字珠璣,辭順理正,集觀賞教化于一體,飽含情趣美,理趣美和境趣美。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如同喜歡我們的愛人一樣?!盵1]從側面看,它含義雋永,寓意深刻。客家楹聯蘊含“自強不息、開拓創新、愛國愛鄉、崇文重教、勤勞節儉、和諧發展”的優良傳統,[2]反映出了客家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因此保護好客家楹聯,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客家文化具有重大意義。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深入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3]
長久以來,客家文化保留中原遺風的同時吸收當地文化的精華,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精神理念。客家楹聯文化因客家社會的特色而形成,楹聯是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縮影,窺一斑而見全豹。
在過去,三洲鎮古村落發展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三洲人認為農業是宗族長期生存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宗室興旺依靠農業經濟的發展,由此慢慢形成“耕讀傳家”理念。三洲鎮存在大量倡導耕讀傳家理念的楹聯,如戴氏家廟中“宗恩勿忘勤耕勤讀勤相勉勵,祖訓牢記貴忠貴壽貴仁和”。
辛勤耕種是解決溫飽問題的唯一辦法,然而農耕經濟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傳統的封建社會,思想保守,人們始終懷抱“崇正”的準則,祭拜神靈,祈求風調雨順。戴氏家廟中楹聯“二祀憶秦恩永保勤儉家風,三宗恩祖德毋忘忠孝世澤”正是當時背景下客家社會思想的映射。
客家部落原位于中原一帶,由于歷史饑荒和戰亂,西晉“五胡亂華”后逐漸南遷。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之苦孕育出客家人愛國愛家的文化精神。面對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客家人積極抗爭,追求國家安定、社會安寧。封建宗法體制強調上下尊卑,長幼有序,因此尊老愛幼成為其傳統和俗成。這此類楹聯在三洲客家楹聯中占比最高,在各祠堂、宗廟都有相關收錄。
客家人在南遷過程中不斷吸取各地的優秀文化,最后在居住地與當地土著文化進行融合??图胰俗⒅匚幕膶W習。在古代有“學而優則仕”,“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在客家人看來,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個人命運,提高家族的威望。因此,客家人尊師重教,建立學堂,聘請名師。崇文重教也成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家廟、民宅當中隨處可見文化教育類楹聯,如:“千古文草開白智,毅堂聖哲化萬民”、“著禮傅書光照萬代,談經奪席彩耀千秋”。
客家文化始終堅守客家社會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千百年來,客家祖地蓬勃生機,人才輩出,離不開“耕讀傳家”這一優良傳統的堅守。在三洲鎮楹聯中蘊含大量耕讀文化元素。如:戴氏家廟中“宗恩勿忘勤耕勤讀勤相勉,祖訓牢記貴忠貴壽貴仁和?!斌w現出客家人注重家風家訓的樹立和遵守。“守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唯讀唯耕。”體現客家人對子孫后代的期望,即讀書種地,修身養性。
在客家社會,人們從楹聯中獲得精神的傳承,又建廟宇供后人瞻仰。戴氏家廟中“入奉明煙湏念水源木本,出繩祖武勿忘春露秋霜?!北磉_了客家人對先祖篳路藍縷事跡的懷念。“祖光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體現對先人的敬意和對后人的祝福。譙國民家中“諥尊孔聖教誨盡忠盡孝家聲遠,銘記先祖恩德行仁行義世澤長?!斌w現出儒家文化的浸染。由此可見,緬懷祖先和品德傳承是構成楹聯內涵的兩個關鍵點。
客家社會歷來推崇“文以載道”,重視文化知識對人的教化。方寸大小的楹聯是“崇文重教”客家文化的縮影。如圣帝廟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愛眾臻美好,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擇善篤行尊太平?!笔菍ξ膶W的認知和對文化的尊崇。余氏家廟中“循史醕儒芳型共仰,高山流水古調歜彈?!笔墙浀涞涔实囊谩4魇霞覐R中“以德育人以誠誨人國輿旺,以理服人以禮待人世文明?!笔侨寮摇岸Y”與“理”的詮釋。
客家古村落一直以來注重社會人文和諧發展,是道家思想的體現。這些內容在三洲楹聯中也隨處可見。如紫薇啟瑞中“仰高鑽埾家世解經窮奧窔,雲蒸霞蔚林塘繞屋湛清華”體現了客家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向往。備注:以上楹聯均來自三洲鎮實地親筆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