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浩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銅仁 554300)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矛盾升級轉化,逐漸轉變為現階段的發展不平衡矛盾,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實際上,我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變化直接影響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因此應積極進行改革創新,尤其是對于體育工作者來說,只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促使學生的素質提升,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現階段,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完結,也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過渡階段,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與應用能力教學,未能充分發揮出高等教育的實際優勢,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在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景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有助于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水平,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模式,適應時代發展,具體來說,其實質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通過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身體素養的提升,為大學生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緩解社會矛盾。例如,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合理選擇體育課程,不斷進行優化創新,深入挖掘學生的體育潛力,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其次,促使現階段的社會體育實踐與高校體育相結合,合理進行創新,優化現階段的整體教學水平,實現高等教育教學,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同時,積極進行人才教學模式調整,加強社會體育實踐,幫助學生奠定社會基礎,全方面發展。最后,有效保證大學生的體育權益,現階段我國的各項體制不斷深化改革,促使體育發展逐漸轉變方向,向體育強國轉型,進而促使權益的范圍增大,通過合理的創新改革,促使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體現出權益的平等性[1]。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主要是利用“俱樂部”方式進行,學生通常選擇自身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單項方式提升自身的運動水平,但該種方式容易出現整體學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學生難以實現均衡發展,并造成體育資源的浪費。因此,應合理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實現多項選擇,例如某高校積極進行分級分班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學生選擇課程,而是學生與課程相互進行選擇,每一項體育項目均設置指標,并對學生進行指標考核,實現最終的分班授課,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體育要求,實現按需施教,均衡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
現階段我國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以考核為基礎,明確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但該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通常注重理論知識,過于練習考核內容,為了提升成績而進行固定練習,導致其出現單一的專項訓練,影響學生的多元化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進行體育教學的實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合理進行創新,塑造出良好的運動品質,從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改變傳統的理念,從客觀上對學生進行體育評價,例如某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各項指標分析,深入挖掘學生的各項潛力,幫助學生掌握技術與提升體能,塑造出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健身意識,從多維度引導學生快樂進行學習,實現平等教育,滿足新時代對學生的體育素養要求,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為踏入社會做好準備,全方面發展[2]。
對于學生來說,在進行體育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以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單項學習,以掌握自身的運動技能,為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實際上,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質并不是要求學生掌握某一項技能,而是通過掌握技能來促使學生提升自身的身體素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合理進行優化,從多角度進行訓練,以學生的體能為基礎,通過多項技能進行優化,在掌握技能中提升自身的基礎體能,并與學習興趣進行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發展,盡可能強化自身的綜合素養,為社會體育的發展奠定基礎,提升運動技能與技術水平,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明顯,并在轉化過程中對于高校體育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其矛盾實質,積極進行合理的教學創新,提出全新的體育教學要求,不斷深化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進行多維評價,通過多項選擇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適應時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