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于偉霞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當前城鎮化程度是判定我國經濟的重要測量尺之一,同時也是推進保障民生福祉的重大舉措之一。我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必然的,而傳統的舊城鎮化模式已不能跟上當下的社會建設步伐,因此需要新型城鎮化道路代替舊城鎮化道路。這有助于對城鄉居民貧富差距的合理改善,是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人民福祉的正能量。
回顧我國歷史進程,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專門的職業誕生相對較晚。但是社會工作前景十分遼闊。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要不遺余力的將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發揚光大。多年以來,黨和政府積極探索,大力重視和發展職業化的社會工作,旨在培養一批具有優良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以經濟水平相對更高的城鎮為務工謀生的新大陸,進行一批接一批的大規模人口轉移,為我國初步城鎮化進程添柴加火。為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一系列城鄉差距問題,需要城鄉統籌改革,推進城鎮化才能實現城鄉一體,互利共進、共同富裕繁榮。
十八大召開至今,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許多意義非凡的成就,然而,現階段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然不夠高,城鎮化進程引發的種種問題也尤為突出,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1925年,燕京大學建立了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這在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1949年,建國之初,社會工作實踐的主要開展方面是社會改造中的貧困危難問題、失業問題、妓女流民的改造問題等。大部分以行政性質的社會福利活動為主要內容。1979年,社會學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發展,作為學科建設重要內容之一的社會工作重新得到恢復發展。1991年與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與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分別正式成立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光明未來規劃了方向,意味著權威化與專業化的深入。2004年國家出臺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社會工作者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確定為國家新職業,并收編入國家職業大典;相應地,社會工作國家考試制度也被建立起來。
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要不遺余力的將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發揚光大。大力重視和發展職業化的社會工作,旨在培養具有優良素質的專業人才隊。并且當前發展勢頭正勁。
我國在新型城鎮化道路上的社會結構急劇轉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助推了市場經濟模式快速平穩的運行。然而,城鎮化的不充分現象頻現。在系統層面,城鎮人口與社會、體制和文化之間的不整合;在社會層面,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行動等方面存在不融合;在心理層面,易受排斥和歧視。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人口大國。在大比重的農村人口中有2.6億農民工分布于全國各城鎮地區,他們主要從事重體力的建筑業與勞累繁忙的服務制造業。但是并不是所有農民工都能夠完全真正地融入現代化的城鎮生活,他們很大一部分游離于城市的邊緣,就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層次較低,未享受到城鎮市民待遇,在心理層面有可能遭受到歧視與排擠,不公正待遇問題頻現。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道路進程依然任重而道遠。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大部分處于城鎮化變遷中的農村人口缺乏主觀能動性,陳舊的觀念不能改變,缺乏自信與自我認同,新“主人翁”意識無法養成。職業化社會工作在培養農村轉移人口“主人翁”意識中發揮重要作用,旨在激發農村轉移人口的潛能,幫助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社會工作彰顯以人為本理念,有利于形塑農村轉移人口的主體性地位。以逐步到充分的市民化培養作為重點增能目標,重視對農村轉移人口的現代化居民的行為素質、思想素質的教育和培養。這些任務能夠通過社會工作運用專業方法理念去逐步達成。
社會工作的實質意味著它作為保障人民福利、為人民謀福祉的福利性事業,它的最基本原則是“助人自助”,強調了服務對象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自主性的自我培養、自我發展,能夠幫助農村轉移人口適應環境、融入社會并且挖掘潛能、實現個人發展。
對于農村轉移人口的相關制度保障的不完善問題,社會工作能夠對各方面的內外資源進行統籌整合。職業的社會工作者能夠扮演資源籌措者,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對政策的擬定頒布與實施產生建設性影響。為高效度高信度地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一系列衍生問題,社會工作者能夠聯結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金會以及廣大的社會成員,影響社會政策,從而高效解決問題,提高農村轉移人口的實際生活質量。
社會工作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規模宏大、質量上乘的優秀社會工作者人才資源。對于政府來說,強調某一職業的職業化意味著為該職業制定標準,要求它提供符合標準的服務,同時也意味著對該職業給予一定的市場保護。
1.強化專業理念
職業的社會工作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秉持助人自助的專業價值理念。始終記得,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轉移人口轉變成發展主體,幫助其建立“主人翁”意識,適應新的動態社會環境,激發潛在能力,挖掘獨特性優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學習、融入城鎮工作、生活。新型城鎮化建設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的城鎮化和市民化。職業的社會工作人員,不斷完善運用科學并且系統的方案辦法,高質量完成任務,達到健康積極的目標,這一過程能夠不斷發揚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實現崇高的專業價值。
2.提供專業服務
職業社會工作者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持守專業理念,掌握社會工作專業技巧,運用專業方法開展專業實務,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專業的服務,以解決新型城鎮化的不足之處。社會工作的工作理念能夠在許多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保障農村轉移人口的公民權利和合法權益;推動獲取平等醫療權利、公正就業權利;幫助轉移人口消除陌生感與恐懼感,積極主動地適應城鎮生活環境;幫助轉移人口愿意學習接受新文化思想,與原有思想融會貫通等。
針對農村轉移人口及農村三留人員,通過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方法對有需要的個體、家庭、群體和社區提供需要的專業化、職業化社會服務,以幫助其舒緩和預防社會問題,恢復其社會功能,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社會服務、促進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現階段,我國各大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蓬勃發展,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培養預備人才。但是我國當前社會工作機構崗位數量相比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人數嚴重滯后、不對等。導致許多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學非所用,不得不轉行,這對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十分不利,從而也阻礙了對新型城鎮化社會問題的解決。當務之急是改變社會工作制度不完善的情況。
結合農村轉移人口及農村三留人員個別化、獨特性特點,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有賴于社會工作機構制度、崗位設置與考核機制的不斷完善。應積極創立并完善農民工待遇保障機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機構、農村殘疾人助殘機構、農村留守兒童青少年服務機構等。此外,考核評價機制的健全能夠提升職業認同度,幫助社會工作者樹立職業規范道德。
職業化社會工作在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通過有組織的專業機構或團體發揮整合社會資源功能,為農村轉移人口與農村三留人員提供調整其社會關系的援助。有助于政府與轉移人口及三留人員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積極和諧局面,從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平穩長足發展。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助于通過相關資源的整合,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有效聯動與協調,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和公眾的各自優勢與功能,成為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的重要抓手,在多元主體合作治理基礎上形成社區治理共同體。
在社會工作缺乏職業化的長時期中,助人服務活動一直被普遍看作為愛心慈善性、志愿性的非職業服務活動,如一些民間的慈善組織、濟貧活動、友善訪問服務等。通常從事這些非官方的社會工作服務的人員多以志愿者或義工的非職業身份進行非專業性服務活動。伴著經濟的向前闊步邁進,社會結構急劇轉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社會改革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社會工作演化為符合歷史進程的、社會迫切需要的專門職業。
社會工作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常態行業是必然的,其未來的道路發展是光明與曲折的統一。讓社會工作希望的種子播撒的更廣闊更遼遠是每一個社會工作人員、社會工作機構的信念與職責。社會越來越認可不斷職業化的社會工作,并給予大力支持。政府也積極的給予支持與幫扶。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幫助的服務對象:如農村轉移人口、進城務工人員、農村三留人員能夠普及地認識到社會工作人員與機構的功能與作用,明確職業化社會工作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將“有困難找社工”的意識扎根于心間,信賴社會工作的專業性,相信社會工作的能量會溫暖有困難的群體,愿意主動尋求服務與幫助、積極配合服務、完善自我。
新型城鎮化發展與社會工作職業化相輔相成,都成為我國現階段客觀發展條件下至關重要的顯著社會現象;本文分別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做了清晰簡明的概述,回顧了我國探索新型城鎮化的歷程以及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歷程。分析了我國傳統城鎮化模式帶來的問題。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社會工作具有重要需求。分析了職業的社會工作介入新型城鎮化的內在動因:不充分城鎮化引發的社會問題;農村轉移人口缺乏主觀能動性;相關制度保障不盡完善。陳述了職業化的社會工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服務的推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