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蒙女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新的矛盾內涵、新的戰略安排也接踵而至,文化對于民族發展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而文化自信也越來越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需要我們時刻保持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青年作為新時代的中流砥柱,對社會發展有著很強的推動力,而大學生又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群體,在引領社會文化、推進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實現偉大中國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影響深遠。
文化自信作為一個民族的自身內涵所在,影響著一個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是我國得以更好發展的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凝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深埋在中華民族最深層、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關系著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也關系著國家前途和民族復興,同時也是文化維系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推動力。文化自信有兩個鮮明的特征:第一,文化自信具有主體性。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在創造文化的同時,也收獲著文化帶來的精神享受。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樣才能在一定意義上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調動大學生積極主動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第二,文化自信具有包容性。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這一特征是我們實現文化自信的基礎。要充分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不僅需要我們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還需要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吸取外來文化,不斷豐富本民族文化。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傳承優秀文化的觀念,不僅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注入活力,同時也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指: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發展,對世界優秀文化的吸收借鑒,并對自身民族文化具有的堅定信念。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最具青春活力、生命力、創造力的群體,他們的文化自信直接關系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學生要自覺肩負起自身的文化使命,在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以積極的態度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豐富發展本民族文化,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
第一,連續性。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和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發展,文化自信是不會與原有的文化自信斷裂開的,在任何時候,它都是一種意志和信念的堅守。第二,開放性。文化自信是在長期的文化交流借鑒中發展起來的,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中不斷增強的,關起門來談自信是靠不住的,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加強文化交流融合,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才能促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第三,包容性。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同理當前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也要具有包容性,這是實現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豐富和發展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牽引力,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推動力。
目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大學生群體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作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目標的主力軍,在引領社會文化、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進道路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更加凸顯促進青年發展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周圍事物自我選擇能力弱,容易遭受不良思想的侵蝕迷失自我。尤其在全球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各國文化不斷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面對外來文化的滲透侵蝕,使部分人不免產生文化自卑或者文化自負的不當心態,以及一些大學生中會出現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都嚴重制約著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各種消極的文化也隨著網絡散播開來,不斷侵蝕著人們的思想,也使人們對中國文化產生冷漠的心緒。
中華文化流傳甚遠且博大精深,是世界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繼承著“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在當代仍閃耀著時代的光芒,中華民族一直都有文化自信的氣度,也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作為厚重的底色,在世界文化史上,我國是唯一沒有斷流的文化,所以我們要對自身文化充滿信心,堅定本民族文化自信,也正是因為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們才創造出今天的輝煌成就。在新時代條件下,只有堅持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多元文化的沖擊,通過將自身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推進相互融合,更好地滋養豐富自身的文化。
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校園建設,加大力度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使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對促進校園和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著深遠意義。首先,高等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之源,大學生作為高校校園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培育其文化自信有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其次,對于每位大學生而言,大學的文化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邏輯思維、生活方式、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因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力量,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聚集更加強大的力量,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促使高等教育為我國培養一批影響社會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道德的青年群體。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文化建設對于推動國家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速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持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動力與創造活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當前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文化多樣性空前加強,互聯網和新媒體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虛擬交往的真實感,大學生每天都在扮演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只有以積極的方式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塑造新一代的文化新人,才能讓年輕一代自覺避開不良文化的消極影響,讓當代青年成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勇于創新與奮進的社會主義后援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突出表現了我們黨十分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加深了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斷推進文化傳承。在高校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感召大學生主動承擔自己的文化使命,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自身深刻把握中國故事,也要向全世界講好我們的故事,努力做中國故事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發展。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積極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深入了解我們民族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自覺,堅定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領》中強調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這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對學生價值觀塑造的深刻影響,也暗示我們在推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時,要將其與學生的道德和人格結合起來。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引導大學生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將時代精神融入其中,用他們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傳遞出去,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使我國當代大學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崇拜感。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文化也已滲透高校校園的各個角落,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思維方式、道德情感等。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應當對當前的互聯網環境進行清理和管制,營造一個安全清爽的網絡環境,推動國民各方面更好更快發展。網絡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腐朽落后文化也通過網絡向大學生慢慢滲透,削減著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對紛雜的網絡文化環境,我們應堅持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導性,尊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多樣性,建設好校園網絡文化,為其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心。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文化也應“和而不同”,不同國家、不同文明有不同的特點,各個國家、各個文明應保持自身的特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本民族文化自信,尊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同時也應尊重文化多樣性,以和而不同的態度正確態度對待外來文化。
文化自信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中不斷增強的,而不是關起門來談自信,因而我們要主動加強與各國文化的交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與時代步伐相一致,才能真正走向現代化,得到大學生的認可,使其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既要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要不斷繼承和發揚革命文化,同時還應當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堅持文化自信,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發展。探究新時代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和路徑,對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有著深遠意義和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