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瑞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1.王格爾塘鎮民族關系現狀:以“大雜居、小聚居”居住格局為主要特點的村落分布。王格爾塘鎮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地處甘肅省西南部,自古以來為漢藏交通之樞紐。漢族、藏族、回族長久以來雜居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多信仰的文化區域。王格爾塘鎮上街村、下街村,灑索瑪街道村、河灣村是回族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莊,王格爾塘村下灘村、下草口村漢族人口居住相對集中,主要以藏族人口居住為主,在地形分布上基本趨于公路西片區。而位于兩側山坡和臺地的格而倉、阿子合、東山、崖玉是四個藏族牧民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崖玉溝內尕寺臺村有漢族人家他們世居于此。居住于坡地和臺地的藏族村落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居住于河谷平灘地及鎮子上的藏、回、漢民族都不是單一的居住形式,是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格局形式。王格爾塘村下街村33戶回族與陸續遷入的11戶撒拉族人家在鎮子公路邊接鄰而居,與上街村56戶回族形成比較大的穆斯林聚居區,依據回族傳統的生活習慣及宗教信仰圍寺而居。
語言上的交融也是民族關系的一種體現,在王格爾塘鎮藏族群眾2591人中藏語依然是日常用語,660名回族人口中能用藏語對外簡單溝通占到40%以上,漢族人口492人中,有20%以上的人員可以用藏語對外交流。大部分藏族群眾也掌握了一定的漢語,在飯館小賣部等公眾場合漢語交流普遍。在多民族的社會中,“雙語”現象是十分常見的①。通過經濟和社會交往,王格爾塘藏、回和漢各民族之間在物質和精神等各個層面上發生了廣泛的聯系,經濟社會往來不斷增強,雜居現象更為普遍。在王格爾塘鎮,各民族物質經濟生活、政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在文化元素以及內容、表象等方面體現出物質上的交融性與精神上的獨特性相互交匯融通,如在飲食文化上,藏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飲食如酥油茶和糌粑,回族和漢族都在享用;在房屋建筑結構上,不管是藏族、回族還是漢族,都采用玻璃暖房這樣的建筑特色,這些生活習慣和居住形式上的趨同性表現出文化融合的一面。同時,透過該區域各民族群眾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習慣又反映出民族情感和價值趨向各不相同。如在藏族、回族和漢族群眾房屋建筑方面,藏族家庭門前都設有經幡,院中有煨桑臺,家庭中有佛堂;回族家庭門面素凈,入戶有桃心拱門,家中有專門的禮拜室;漢族家庭門面張貼門神,入戶有照壁,以花紋圖案裝飾。由此可見,該區域各民族在長期的互動交往中,物質交往層面基本達到“美美與共”的程度。
少數民族干部是黨和國家與少數民族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王格爾塘鎮黨委、政府共計46名干部,其中藏族25名,回族5名,漢族16名。村一級的干部還不在統計之列。這些少數民族干部來自于少數民族群眾中,他們熟悉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狀,通曉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同樣他們與少數民族群眾有著血肉聯系和天然感情。他們經過基層櫛風沐雨、摸爬滾打的鍛煉,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和與老百姓打交道的實際本領,他們不僅是民族地區群眾利益的代表者、維護者,而且是少數民族群眾從事社會實踐的組織者和帶頭人,更是消除民族群體中消極因素的重要實施者,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性因素。
2.民族發展本質上是民族生存和演進的質量的提高,其中最根本的內容是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優化。民族發展是民族因素、社會和人本身三方面發展的統一②。正是基于此,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特別是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王格爾塘鎮王格爾塘新村獲得省州專項資金744.97萬元共建設74戶牧民住房、圍墻、大門等基礎設施,74座3700平方米暖棚養畜附屬設施。2010年將東山行政村的外木村26戶163人集中安置在王格爾塘鎮外木新村,同年旦崗村36戶218人集中安置在旦崗新村。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將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和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缺乏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王格爾塘鎮東山行政村東山、青梅、尕爾科3個自然村的12戶55人、西山自然村的13戶67人安置在王格爾塘鎮西面③。在易地搬遷安置中,以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為主要渠道,全面整合災民建房、退牧還草、土地整治、農村人飲、農牧業產業化等各類資金,推動了安置區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加快了易地搬遷牧民新村建設的步伐。以帶動群眾“內動力”發展的優質項目為啟動點,推動集體經濟蓬勃發展。對格爾倉、東山、崖玉三個行政村實施藜麥、藥材大黃種植項目及牲畜養殖項目;阿子合、崖玉兩個行政村成立牛羊養殖合作社項目;阿子合、灑索瑪兩個行政村資金注入達娃央宗公司等,既是對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市場化機制的具體落實,也是農牧民集約化養殖種植穩定健康發展的保障。
近些年來,通過民族社會的全面發展,各種利益關系和權利分配失衡所引發的民族關系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王格爾塘鎮藏、回、漢民族間多元文化進一步融合,各民族間經濟的最優化發展和利益最大化滿足得以實現。王格爾塘鎮藏回漢民族關系總體運行與發展的趨勢良好,沒有出現民族之間的矛盾。王格爾塘鎮為藏族、回族、漢族等民族的互動空間,在社會生活的交往、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漸趨同和交融,從而體現出民族互嵌型社會中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多元性、交融性的特點。藏、回、漢等民族在民族文化的交融中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元素,形成了既保存藏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質,又融入了漢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地區文化特色,民族關系在延續歷史上所形成的良好基礎上,向更為和睦團結的方向發展。在向度上表明了團結融洽、平等和睦的民族關系性質;在深度上體現了由民族成員的社會交往逐漸深入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的趨勢;在廣度上反映了多元民族之間交往領域的拓寬,交往范圍的擴大。
[ 注 釋 ]
①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中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3.
②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34.
③依據《夏河縣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展情況及自查報告》(2018年10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