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飛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100)
近百年的師范教育為我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藝術教育基礎,有人才優勢和設施優勢;轉軌后的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的任務,有社會需求和創新需要。筆者針對高職院校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的課程研究,探索實踐途徑如下:
合理設置文化藝術類課程標準,制定符合本校實際學習的教學計劃,建立特色鮮明的藝術教育運行機制,創設系統的文化藝術類課程體系。學院把人文藝術教育納入公共選修課教學序列。每周星期三星期四的下午,為固定的文化藝術課教學時間。我們對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素養的培養,突破了課外活動的概念,以專業化、系統化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
1.創設閱讀氛圍,開展誦讀系列活動。我院教師利用早功課時間講授的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全校學生在課堂上修讀經典、研讀歷史、探討哲理、品鑒藝術。課堂外,每周組織學生讀書角活動,向學生推薦名篇著作,規定了誦讀內容。學院既重視品讀儒家經典的第一課堂教育,又組織形式多樣的讀書節特色教育活動,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通過早功課堂和課外活動這樣的載體建設,書香校園也就建設起來了,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便深深地扎根在學院沃土中與師生心田里。
2.聆聽教授講座,了解中華文化。學院相繼推出了“上谷講壇”、“青春大講堂”、“中華傳統文化巡禮”、“中華傳統美德”等系列主題講座活動,邀請名家教授暢談經典著作,分享閱讀感悟。通過這些學者的精彩演講,增強了師生對傳統文化經典原著的認識和理解,也促進了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
3.構建智慧課堂,融入傳統文化。打造優質空間課堂,增強傳統文化教育實效。我院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開展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整合的研究,將創新傳統文化內容載體,校園網中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欄,建設空間資源課程,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詩文建設“教學資源庫”,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視頻微課慕課等。構建傳統文化教育的智慧課堂,一個是課堂,一個是網絡,都是聚焦核心素養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行動的重要載體。
1.開設傳統音樂演唱課。實施“一周一歌”演唱制度,音樂目前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正視這關注和重視學生對音樂教育的興趣,我院將學生喜愛的健康、優秀的音樂作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對學生提升審美的教學目的與有益引導。因此開設學生喜愛的藝術選修課是培養和提高藝術素養的有效手段。
2.開設針對性文化藝術技能實訓課。我院把這類課程作為拓展學生的藝術技能,通過學習舞蹈表演、器樂演奏、歌曲演。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分別開設舞蹈表演、合唱訓練、健美操、健身操、搏擊操、器樂演奏等實踐技巧型課程。使學生在聲樂、編排、欣賞、演奏、健身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
3.開設特色性文化藝術活動實踐課。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課程結構不斷優化。文化藝術實踐逐步形成了以文化藝術節、體育文化節為核心,以迎新生晚會、畢業生晚會和秋季運動會為重點的校園文化藝術體育活動新格局。此外,學院相繼推出了“上谷講壇”、“人文藝術之旅”、“中華傳統文化巡禮”、“中華傳統美德”等系列主題講座活動。活動中,同學們展示了文化才藝,收獲了自信,樹立了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感受著團隊合作的快樂,展現了青春的風采。也推動公共藝術類課程的發展。
4.開設創新型線上文化藝術類課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腦、手機等多媒體社交工具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必備的通訊工具。我院有效的利用電腦、手機等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擴充知識和進行文化藝術課程的學習。通過網絡學習學生獲得很多的文化技能課程,目前拓展課程11門,獲得很好的效果。目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線上課程仍然是個空白,具有很大研究開拓空間,加之網絡慕課、微課的興起與擴大,只需對傳統的文化藝術課程稍加填充與豐滿即可達到備受學生喜愛的藝術課程。
我院科學統籌規劃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明確了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對社團的組織結構進行整體設計,派出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擔任社團輔導工作,我院的學生社團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目前,我院有學生社團組織52個,已經成為提升文化藝術才藝的重要平臺,是學院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教師作為藝術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社困向著更健康、更規范、更高雅、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學院充分發揮校園廣播臺、報刊欄、校刊、微信等宣傳陣地的作用,使文化藝術教育澗物細無聲地被學生接受。通過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文化藝術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創作力或舞臺表演能力,為大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藝術實踐平臺。
發展文化藝術教育就必須加大對教育資源的資金投入。如學校應規劃籌建大學生活動中心或多功能廳,適當購置常見易學的樂器,增設舞蹈排練廳或音樂專用琴房,適量購買文化藝術類相關書籍及資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