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岑
(安徽交通技術學校,安徽 池州 247000)
莫扎特《第五鋼琴奏鳴曲(K283)》創作于1774-1775年間,是莫扎特所作的六首早期鋼琴奏鳴曲之一,此時,他受了意大利歌謠似的音樂風格影響,帶有當時流行的“嘉蘭特風格”,在當時,該曲目也受到海頓的影響。莫扎特《第五鋼琴奏鳴曲(K283)》第一樂章是快板,為G大調的奏鳴曲式。呈示部首先出現第一主題,通過經過句的連接進入第二主題,第二主題以屬調出現,兩個主題出現對比,最后一小節結尾結束呈示部于屬調,呈示部反復后進入展開部,展開部采用呈示部的材料作為主要素材,展開部中有類似插句性質的另一個新的旋律,形成高潮。在再現部所再現的第一主題加以變形這一手法與當時的海頓非常相似,內容基本上和呈示部相同,只是從主調開始不在轉入屬調,全曲結束于主調。
莫扎特奏鳴曲向來給人帶來童年的感覺,這首k283在這個基礎上讓人感覺更親切,更溫暖,他的主題一開始就像拉家常一樣的,一問一答,好像兩個人一見面就問:“你好嗎?”“不錯,那你呢?”“這日子挺好的。”……這樣的演奏方式并不是單純技術上在演奏,而是和聽眾的交流,一定要有上下句,所以,我們在指觸上有講究,重復一定要換手指,從3指換到1指。
大部分人在演奏該句是都是帶有對話性的,輕柔甜美,演奏是一定要注意每句話的間隙,像一個逗號一樣,把兩句話分開,一問一答。
這是一首輕快而又親切的曲子,手指觸鍵要干凈,筆者彈奏時手指是貼著琴鍵走的,手指彈完就離開琴鍵,聲音干凈利落,以第8小節到為例,右手第一拍d2音到第10小節第一拍g1音是一條弧線。要用手指尖清楚有力的快速擊鍵,指尖觸鍵后立刻要支住并用整個手臂的力量,使之落在指尖上,同時放松手腕手臂肩部。彈奏出豐滿的富有彈性的音質,好像天真無邪的表情。
反復記號后是該曲目發展部,如果彈不好會很難聽,不知道要表達什么,筆者認為彈這段的時候要像小步舞曲一樣邁著很輕的步子輕盈的走進來,以展開部第54小節為例,新的旋律材料由華麗的快速音群點綴而成,左右手均為p的性質。彈奏倚音時要稍微保留,造成和聲的感覺,補足聲音的薄弱。左手音程伴奏要做到十分靈巧。
第62小節好像兩個人在逗著玩一樣,音符運用的俏皮詼諧,那個f千萬不要敲,觸鍵手順下去的,在觸鍵時手腕要有把位感,根據音樂的走向,手指處于五指的位置;手腕始終保持放松,不能僵硬;旋律要求連奏時,手指必須十分接近琴鍵,有組織、有控制地下鍵,緊貼著鍵盤移動,重心從一個指頭自然地、無縫隙地移交到另一個指頭,使連音演奏達到高層次;經過句要求干凈、流暢、光輝、準確,觸鍵要爽快,多用彈性的手腕和臂膀控制結實的指尖;彈奏有彈性的跳音和圓滑的小連句,句頭和句尾的起落動作是做好句子的根本關鍵;手掌與鍵盤保持密切聯系,手指與琴鍵的接觸方式比較垂直,手指收攏彎曲成圓拱型,防止手掌搖擺干擾手指的自主運動;觸鍵要非常敏感,動作越小越好,指觸顆粒要清楚的;觸鍵的速度比較快,少量慢速也需要用中等的速度彈奏;下鍵時指尖一定要支撐住,掛在鍵盤上,手指要抓得住音,而不是靠臂的力量壓出聲音,發聲后立即放松,不要用臂力壓迫鍵盤;重音在呼吸,永遠不“直”著下去,要特別注意樂句的呼吸,手腕盡量平穩,可以左右移動,而不能高低起伏太多;彈輕和弦時要注意聲音的和諧、統一,不漏音,有和聲感,要認真探索指觸垂直與水平的細膩對比。
第72小節后主題再現,又像在問:“你好嗎?”“我很好?!笨墒窃谌藗兊恼勗掃^程中仿佛有小孩在搗亂,以第76小節左手旋律為例好像說話被打斷,第76小節后半部開始右手旋律躲開,可是仍然有人在搗亂,到了第78小節至第82小節右手旋律躲得更遠,產生了很多情緒的變化,左手的旋律好像破壞了右手的旋律,情緒被破壞,由轉到G大調,轉到a小調,再轉到G大調,最后一句彈得很得意,沒被搗亂成功,第85小節中筆者看到了“在喜悅中充滿平靜”,莫扎特用遞進的方式把音樂推上去,用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演奏音樂,像爬樓梯一樣。
乍看起來莫扎特的音樂仿佛從第一個音到最后的音都一樣,沒有任何的變化長進,似乎真的沒有貝多芬那樣的大變,但如果深入莫扎特的音符的背后,聽眾就能感受莫扎特深埋之苦心,在不變的音符中彈出變化的情感,在仿佛平靜的旋律中透露出喜悅的心情。
以第113小節為例,左右手均為p的性質。右手第一拍后半拍上聲部e2音到第114小節第三拍后半拍g1音是一條弧線,音樂溫柔靜謐,富有情調,不時的透露出一絲憂傷之情。左手第一拍g音到第114小節第三拍B音是一弧線。
探討了莫扎特的《第五鋼琴G大調(K.283)后》,筆者發現音樂作品內部有很多人文內涵,這一部對話般的音樂作品讓人似身處幻想色彩中,充滿戲劇性,讓聽眾腦海中產生出翩翩聯想,其深刻的音樂色彩鋪灑在整個樂章之中,形象樸實鮮明,語言自然真摯,音樂朝氣蓬勃,讓人沉浸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