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平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已成為縮小城鄉差距、提高社會整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問題,而要加速新農村建設就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參與到建設事業中,引導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方向,是解決農村人才流失的一個可行措施。對于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問題,作為擔負著教育責任、人才培養責任的重要部門,高校應該對這個問題提起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形成各方面的激勵辦法,對學生展開教育,鼓勵學生回到家鄉、把握機遇、做出貢獻,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
根據長期以來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對很多農村籍大學生而言,返鄉就業通常是畢業后考慮前景的后位選擇,而在城市工作,尤其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是很多人的首要考慮目標。即使不是發達的大城市,大部分農村籍大學生也更偏向于在城市工作定居,如果返鄉也會選擇在家鄉旁邊的城市就業[1]。這就可以看出,鄉村、農村雖然獲得了很多政策的扶持,也出臺了很多對大學生的福利政策,但對本籍大學生回鄉就業的吸引力仍不夠大,經濟落后使農村有更大的發展潛力,但也給吸引人才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與農村相比,城市的經濟更為發達,企業的類型豐富,發展前景更為廣闊,大學生有更大的機會和提升空間,雖然城市中也面臨著各種挑戰,但瑕不掩瑜,對大學生仍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除上述的客觀環境因素之外,學生自身的主觀看法也對畢業后的去向有著很大的影響,導致大學生返鄉意愿弱的原因還包括大學生對于自己前景的規劃是不清晰的,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不充足,較為普遍的想法是“反正都不知道要干什么,與其回家回村里不如在城市里先找一個工作”,這也體現了高校對于學生的創業、就業教育并不到位,學生在迷茫中只能隨意選擇一個看上去更好的路徑,而沒有充分考慮到每種選擇的具體規劃和可能性。
實際上高校的創業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甚至和學科教育有著同等的地位,學科教育聚焦于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情況,目標是將學生培養為合格的、具有相應學術能力的畢業生,而創業教育則是對學生掌握了學術知識之后,該如何運用、如何選擇、如何規劃等問題負責,創業教育的開展與學生的就業率、創業成功率、工作滿意度都息息相關,充分到位的創業教育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更清晰的規劃,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創業教育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更快地度過校園與職場的緩沖期,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要鼓勵農村籍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就業、創業知識,消除對家鄉的固有偏見,拓寬自己的選擇路徑。學校應當對創業教育課程提起重視,不能將其作為副科、獲取學分的科目。只有學校重視了,學生才會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認真完成相關的課題和任務,真正掌握系統的創業、就業知識,并能在將來的實際生活中將其實踐。創業教育涵蓋很多方面,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科目,學校應該引進相關科目的專業教師,完善課程設計和課程安排,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為有意愿返鄉的農村籍學生打下相關知識基礎[2]。
要吸引更多的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還應該將農村發展的現狀和前景納入到創業教育課程中來,讓學生的眼光能兼顧城市與農村,考慮到自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對農村的實際情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幫助學生走出對農村建設的誤區。如果將來真的走入農村就業、創業,也能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的就業、創業案例,讓學生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對市場前景有大體的預測和掌握,培養學生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緊隨時代潮流的創新人才。
新農村的建設關系著社會總體的發展水平和經濟的進步速度,如何為新農村建設積蓄更強大的人才力量和人才儲備是需要社會各層面都參與解決的難題。高校的創業教育應當落到實處,針對農村問題不斷完善學科建設,切實對學生產生影響,培養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高校應該鼓勵農村籍學生返鄉創業、就業,提高其對農村建設前景的信心和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心,減輕學生面對就業抉擇時的心理壓力,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