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遵
(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發頻繁,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不再是停留于書本的文字和簡單的生活交流語言,而是擴大對外交流,提升工作空間的利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有必要對大學英語教育的驅動因素進行再思考。
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歷程,它一直被賦予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責任,其焦點著眼于語言學習和語言技能培養。1999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修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蔡基剛,2017)。2007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的能力,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能夠與我國社會發展相適應并能夠滿足國際交流的需要。2016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規定“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
在這樣的性質定位指導下,大學英語被作為一門單列的課程開展,以文化學習為主要內容,以語篇學習為主要形式,注重傳授語言知識點和培養語言技能。但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在校生而言,英語程度好的學生覺得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沒有本質差別,缺乏挑戰性;程度差的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缺乏主動性,感覺不僅無趣,而且痛苦。四年大學結束之后,不能用英語進行工作交流乃至生活交流的學生比比皆是,口語和寫作能力仍然停留在初級水平。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學不能致用,因而缺乏長久的學習動力。大學階段,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就是通過各種考試,除此之外,英語再無其他用途。樊麗萍(2013)認為大學生通過了四級考試之后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目標。此時,大學英語課程的最大價值就是拿學分或是為了考研或出國做語言準備。
雖然大學英語一直在嘗試改革,任務教學、情景模擬等諸多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環節的設計均是為了增加大學英語的實踐性,但這并不能代表真實的語言環境,而且其量遠遠達不到熟練輸出的要求,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拋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不談,會英語不等同于人文素質修養的提高,也不是人文素質修養提高的必要條件。在這樣一個數字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語言其已經不成為接受文化信息的障礙。因此,大學英語教育的人文驅動因素難以持久。
將大學比作人才工廠也許是一種不太準確的比喻,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校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每年都會公布當年的紅牌和綠牌專業,其評價標準為:失業量、就業率、薪酬、就業滿意度等,其提供的數據成為高等學校、用人單位、政府和社會大眾認可的第三方權威數據。由此可見,大學教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認同度。同理,大學英語教育的成功與否,也要看市場的反饋。正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6)所指出的那樣,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那么,何為有效地使用英語?顯然,不是聾子英語,不是啞巴英語,但更為重要的是,不是簡單英語。要滿足上述四個層面的發展需要,學生需要具有在專業領域內用英語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繼而在工作崗位和學習深造中充分發揮和不斷提高這一能力,才能在日益開放的就業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這就是市場的需求。如果大學英語教育不能順應市場需求,那么大學生就很難占據高端市場,大學英語教育也形同虛設。
以市場驅動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育至少擁有以下幾個優勢:1.學習目標更明確。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相掛鉤將產生巨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孜孜不倦地學習;2.學有所用,學習興趣更濃厚。當所學的東西變得有用時,學習的興趣就會增加;3.學以致用,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語言比單純操練語言要更加真實有效。
誠然,大學英語教育的人文性不可抹殺,但若要改變大學英語功效差的現狀,還是要著眼于語言的實際用途。因此,大學英語教育的指導原則還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由市場驅動來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使英語學了就能用,就有用,在日常學習中重要,在社會上更能助學生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