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思明
(中國藥科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9)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為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書育人的中心環節,積極將專業技能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促進,發展素質教育,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校領導、專業教師、輔導員、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從目前情況看,高校中存在著思政專業教師數量嚴重缺失、學工隊伍專業技能亟待提升等問題。尤其是專業性較強的醫藥類高校,在學生培養中更多地重視專業技能和實操能力,忽略了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及思想建設。同時,這部分的教育模式更多依靠社科教師、輔導員完成,社科教師突出理論宣講,缺乏對現實大學生思想的充分調研,而輔導員雖對大學生接觸頻繁,充分了解現實思想狀況,卻大多沒有思政教育專業背景,缺乏理論支撐,雙重原因導致這類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水平不高。[1]
思政課程內容較枯燥,僅僅依靠傳統教學難以達到教育目標,再加上藥學類專業課程理解及記憶難度較大,占據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甚至部分同學在思政課堂上學習專業課程。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學生對待“思政”的學習態度不端正,一直處于被動學習而非主動接受,對思政案例分析沒有濃厚的興趣,考試往往依靠死記硬背應付交差,沒有真正將所學內容入腦、入心。
所謂教師,就必須要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較高校思政工作隊伍而言,專業教師占高校教師的主要部分,且專業課程也占大學教學的大多數課時,這就意味著專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必將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不僅意味著傳授技能,更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新時代的接班人,應是品德修養和專業技能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授業”,更要“傳道”,專業教育更不應脫離政治,專業教師要適當的開展思政工作,以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2]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這就意味著高校中所有任課教師都承擔著思政教育的使命和義務。高校應充分調動任課教師的思政積極性,依托專業課程,發揮優勢,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實現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藥學院校教育,既有和普通高校相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又肩負著培養職業道德高尚和具有社會人文精神素質的藥學工作者的重任。專業教師應緊緊把握課堂育人主渠道、主陣地,將意識形態責任制落實到一線課堂,強化專業課程育人導向,提升任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育人的能力,思政工作從宏觀抽象要求轉化成具體微觀的解決方案,找到實現高校三全育人的關鍵樞紐和有效抓手。
專業教師可以以教研室、教工支部為單位,在教學實踐中做到結合專業知識,開展愛國主義、辯證唯物史觀,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等內容的思政教育,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啟發性的案例,使學生擴充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自主認識、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延伸到藥學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規范及其內涵、政治素養、責任意識、團隊精神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各教研室、教師支部可以依托專業優勢,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將思政教育以切實可行的形式融入專業教育,以思想建設促學風建設,有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將主題實踐活動建設成學生德與才雙向培育的穩固陣地。
結對共建是高校教書育人開拓工作思路,創新工作形式的體現。師生共建不只是一項活動,一個文件,一次談心,它更是“有任何需要都可以隨時找到我”的一份約定:新生入學、畢業擇業的迷茫期,有本科生導師送去經驗和關懷;學生學業科研疑難困惑期,有專業名家線上線下隨時答疑解惑,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潤物無聲,育人無痕。切實了解學生需求,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先鋒模范作用,增進學生對教學、科研的理解,號召學生承其師風,學其師范,孜孜窮真理,鑿鑿明是非。
在如今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的充分結合,既是普適性教育的良好補充,更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高校應始終以立德樹人作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建設者的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