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鑫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師范院,是我國近代師范教育的開端。為鼓勵師范教育發展,清政府對師范教育采取獎勵政策,這些政策有著鮮明特點,并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獎勵待遇豐厚。不管是公辦師范學堂還是私立師范學堂,對師范生的獎勵都是很優厚的。在對在校師范生獎勵方面,首要的便是學費減免。例如《奏辦直隸師范學堂暨小學堂折》規定:“各齋學生官給飯資零費……本學堂學生飯撰及一切書籍、器具、燈油、茶炭等項,均由學堂供給”。[1]通州師范學校在開辦之時采取學費減半的措施,規定學費和膳食費“十成中學者出其半,而本校助其半”。[2]
在對師范畢業生獎勵方面,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給予優秀師范生科舉出身。1902年的《欽定大學堂章程》、1904年的《奏定各學堂獎勵章程》、1907年的《學部奏定師范獎勵義務章程折》均規定對各級各類師范學堂的優秀畢業生,可以加授五品到六品的官銜,[1]以吸引人才報考師范學堂。
除此之外,政府還鼓勵成績優異者出國深造。學部在《奏酌擬出洋學習完全師范畢業獎勵折》一文中提到,“凡出洋學習尋常師范,……畢業回國,擬令盡義務五年,俟五年期滿后,均按照初級師范畢業優等獎給出身官階外,仍照教員五年期滿之例,準保升階”。[1]
這一時期免費師范教育的實施,為眾多熱心于教育事業的學子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能和為國家教育事業效力的機會與平臺。而受時代因素的影響,這一體制里面會存在許多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就算在科舉制已經廢除的情況下依然給予師范畢業生科舉政治出身,這使得躋身師范學堂成為學生謀求政治升階的變相途徑。
不僅如此,還涉及到對學校教員的獎勵,對堅持于一地教育事業并且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員,會給予相應的獎勵辦法。而外國教員作為溝通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對近代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兩江師范學堂為例,截止到宣統元年(1909年),在兩江師范任教和曾經任教的日本教員多達30位,并且教學成果頗為顯著,為此,1910年,專門上奏《核議兩江師范學堂日本教員請奏獎文》,文章贊揚其“指導多方,成效卓著”。[1]懇請政府根據寶星章程對這些日本教員給予寶星獎勵。
總之,不管是榮譽頭銜,還是物質獎勵,對激勵教員留校任教、解決部分地區師資匱乏的問題以及促進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二,獎懲規定嚴格。師范畢業生的義務都是由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明確規定下來的。《學部奏定師范獎勵義務章折》規定:優級師范學堂畢業生(包括優級選科師范生)必須為全國的教育事業效力五年,初級師范學堂和簡易科師范生必須為本省的教育事業效力四年。任何師范生都不得刻意規避規定的義務。同時,為了讓師范生盡心于教育事業,學部還規定,“師范生于義務年限內,不得營謀教育以外之事業,不得規避教育職事”。[1]
對于一些不肯或者不盡心履行畢業義務的,相關的章程也擬定了許多懲戒辦法。其中最主要的處罰措施就是撤銷所有獎勵:“師范生于義務年限內,不盡義務,未經允準私自遷延至二年以上者,即將所有獎勵撤銷”。[1]
由此,整個師范教育建立起了包括公費、獎勵、義務、懲罰等在內的一套完整地師范教育制度。
清末師范教育的獎勵辦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在校的師范生。
一是確保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無后顧之憂。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免除學費,有些還免納膳費,并且有各種補貼。各種優惠政策的實施,吸引了大批寒門學子報考師范院校,保證了師范生的順利畢業。據統計,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在校師范生人數總計為36598人,到三十四年(1908年),這一數字下降為35139人,總體看來人數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年的時間,優級師范學堂的在校人數迅速增加1907人,師范傳習所和講習科的人數激增2398人,[3]只是初級師范學堂的在校生數量在下降,從這個方面看,師范學堂的在校生規模實質上是在擴張的。
二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個時期的獎勵政策是一個完整的體制,囊括了很多方面,師范生不僅能得到在校的獎勵,只要成績優異,能考列優等的,還能得到豐厚的畢業獎勵和科舉政治出身,若是愿意出洋深造的,便有公費留學的機會。
三是有利于師范生個人素質的提高。清末師范教育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教育思潮相結合的情況下產生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雖然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文化殘余,但由于外教的聘請和西式課程的引入,學生在校學習中依然可以接受到先進的西式教育,形成教育救國思潮。
對教師影響方面,主要體現有兩點。一方面,是保證了學校師資隊伍數量的擴大。隨著免費師范教育的實施,師范生數量由此增加,從而間接地確保了在校教師的數量。另一方面,師范教育的普及,以及各種教員獎勵辦法的實施,師范學堂的教師數量也明顯上升。據統計,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國各省師范學堂教員總人數為2072人,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人數增加到2251人。[3]另一方面,由于師范生接受到的多為新式教育,這就間接地帶動了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例如在京師優級師范學堂的課程科目中,除傳統的“人倫道德”和“群經源流”兩門課程外,還有傳播西方教學教育的“英語”、“物理”、“化學”、“生理學”等課程。[4]雖然不能完全擺脫舊有封建思想的束縛,但由于新課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利于師范生萌發各種新的思想,進而提高師資隊伍的質量。
此外,對教師的各種獎勵政策有利于激發學校教員始終從事于教育工作的熱情,不管是給予榮譽名稱還是嘉獎物質津貼,都是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的。
清末時期的師范教育,“是我國近代師范教育的萌生和獲得初步發展、形成師范教育的基本框架時期”。[5]師范學校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頒布的“壬寅學制”規定:設師范館與大學預科同等,設師范學堂與中學堂同等。[3]1903年頒布的“癸卯學制”則規定:初級師范學堂與中學堂同等,優級師范學堂與高等學堂同等。[3]師范學校的地位可見一斑,這對師范學校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是師范學校的管理內容開始豐富,清末時期師范教育的獎勵政策并不單純地只有對學生的獎勵,還包括教師獎勵、外教獎勵等各個方面。其次是管理體系開始完善,獎勵辦法囊括學生入學、學生獎勵、畢業義務、違規懲罰等一整套管理體系。最后是為后來師范教育獎勵政策的制定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清末師范教育是我國師范教育的興起之端,這個時期的獎勵辦法為后來師范教育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鑒和范本。總而言之,這些獎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范學校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