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方圓 張朝林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針對青少年所遇到的問題,青少年所存在的困境,以特定的理論、方法來解決青少年所存在的問題。青少年是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社會工作主要是由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組成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青少年的認知行為、情緒管理都是在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指導下進行矯正的,為我國青少年的發展做出貢獻。
青少年在法律意義上是指年齡介于13周歲至19周歲之間的群體,處于人類童年及成年之間的階段。青春期就是指處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性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的心理、生理都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轉變。青少年階段的主要意義是指從兒童向成人的角色進行轉變。
我國目前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情況是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數量少,部分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沒有專業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知識作為依托,沒有強有力的理論方法對青少年實務工作進行指導,同時,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數量的地區差異尤為明顯。總的來說,從事青少年實務的社會工作者的總量較少,這就導致了我國目前青少年的問題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社會工作者少,就意味著服務少,服務效果差,社會工作者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對出現問題或存在困境的青少年進行疏導,導致青少年的問題不能很好的加以解決。同時,筆者通過2014年的數據分析得知,從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持有社工證的人數不足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擁有社會工作專業學歷的僅僅百分之三十,這樣的一種情況,讓本就人數較少的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難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得我國目前青少年社會工作仍處于薄弱狀態。
青少年時期是較為敏感的時期,如何和青少年接觸也是社會工作者面臨的問題之一,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大多沒有直接接觸青少年,缺少與青少年溝通,為青少年服務的經驗,所以在對青少年這一群體進行社會工作服務時,會因缺乏經驗導致服務不到位,服務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等。
社會工作作為“舶來品”,來到中國進行了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將西方的特點與中國特色相融合,形成了適應我國的社會工作。但是由于我國民眾的傳統思想較為牢固,對社會工作的接受度不高。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全球化信息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青少年生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我國民眾還是以傳統的觀念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希望通過說教的方式讓青少年去改正,對社會工作這種在活動中幫助孩子、解決孩子問題的行為不看好。而且社會工作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較少,這就導致社工需要上門進行服務時,要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志愿者而非社工,因為大家并不知道社工是什么,也不能對社工產生信任。
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實務能力,也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用更加專業化的理論與方法解決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中出現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應該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信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知識體系的更新,只有時刻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的為青少年服務。
為了更好地為廣大青少年進行服務,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預防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的發生,保護青少年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權利,就必須擴大專業的社會工作隊伍,使得社會工作者都是專業的社工人才。筆者認為,應與高校建立合作,在各大高校選拔社工專業人才,為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實務服務做準備。同時應在所在的縣市區建立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培訓中心,幫助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其更加專業的為青少年服務。
青少年社會組織,包括青少年服務中心、青少年社會工作機構等,除了日常的工作對青少年進行服務外,還要學習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對國外的先進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經驗與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相融合。同時應注意青少年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等,聯合多方建立支持網絡體系,使得三方環境對青少年的發展起到積極正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