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瑩 陳嘉俊
(1.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2.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唐宋時期,興盛于元明時期[1]。海上絲綢之路自開通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承擔著促進我國與他國貿易往來和政治與文化交流的作用,在世界經濟文化發展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0月提出的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是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偉大倡議的一部分,這一構想不僅基于對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特有的“開放包容”“和平發展”的理念的傳承,更旨在發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打造中國與世界聯系的“新橋梁”,還是我國向西尋求發展空間的倡議需要,它在中國促進對外開放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臺灣,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守衛著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介紹,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臺灣從歷史上看,是以閩南人為主體的漢人渡海開荒,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臺灣島內資源十分匱乏,產業分布較為不合理,依靠大陸地區的發展帶動臺灣的產業升級,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大陸和臺灣的地緣結構也決定著臺灣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但可以加強兩岸合作而且可以促進臺灣地區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前,福建、廣東等沿海省市都積極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希望抓住新機遇以實現新一輪經濟騰飛。臺灣與祖國同根同源,祖國大陸愿意與臺灣分享發展的新機遇。臺灣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積極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客觀上是對大陸對外經濟倡議的配合,無疑將為兩岸進一步深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擴寬渠道。通過對話機制擴大與臺灣的交流和合作,將會營造一個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當今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經濟組織,沿線國家與我國的海峽兩岸都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距臺灣較近,且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原料資源、土地資源,這些國家歷來都是臺灣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地區[2]。臺灣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參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疑將有更多的機會增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貿易往來,臺灣出口到這些國家的產品也能減免關稅。
臺灣由于自身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近年來經濟增長緩慢,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實現與大陸資源整合,優化產業結構,擴寬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渠道,建立合作共贏的經濟共同體。另外,臺灣地區的企業對外貿易的起步早,經驗也相對豐富,其投資國家也多在東南亞等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和地區,若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發揮其優勢,成為大陸企業拓展國外市場的重要跳板。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經濟向亞太中心的轉移已經呈現出不可阻擋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亞太地區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0%,經濟總量的57%,貿易總量的48%,是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合作最為活躍的地區,是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引擎[3]。在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充分發揮大國責任與擔當,利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各國利益緊密聯系起來,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要求。臺灣在亞太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中一直被邊緣化,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兩岸形成更為緊密命運共同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建新的合作模式,進入適應兩岸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符合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時代要求。
總之,臺灣只有充分利用其地緣優勢,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九二共識”,充分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往來,抓住時代機會,才能把握未來,全面提高臺灣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發展水平,為臺灣謀福祉。